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历时长达三百五十多年,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同财共食,人数最多时达三千余人,被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这就是浙江浦江郑氏,又称“-门”。
郑宅镇是浦江县一个山清水秀的古镇,郑氏宗祠位于小镇的中心。一进偏门,一块“江南第一家”的巨大匾额赫然触目,门前两旁书着“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十个大字。这每一个字,仿佛都在向人们展示那已久远的年代,仿佛都在向人们昭示那个年代所发生的动人故事。北宋时候,有一个叫郑淮的人与两位兄弟迁到浦江,人称“浦阳三郑”。郑淮的孙子郑绮就是十五世同居的倡导者和开创人,人称“同居第一世祖”。郑绮善读书,他肩负着振兴家业的重任,开始以“孝义”为宗旨治理家政。郑氏家族在明朝初年,步入鼎峰。此时,它已是“阖族殆千余指”,家族规模宏大,组织严密,为世人瞩目而誉播八方。其不少族人参与了朱元璋王朝各项政策的制定,而朱元璋出于治国的需要,也借鉴郑氏家族的治家实践,以便有效地控制政局。
郑氏宗祠全祠下门向西,面向白麟溪,门额“郑氏宗祠”匾。郑氏宗祠扩建于元初,占地六千六百平方米,迄今已有六百五十余年历史。后来经过明清时期数次扩建,虽有破坏,但基本格局尚存,端庄肃穆,古朴厚重,入门后,右侧有一石碑,-“白麟溪”,是元丞相脱脱所书,左边是一排苍劲古柏,据传是宁濂亲手所植;旁边的水池称“洁牲池”,里面有两中小池,形成一个“品”字。一行古柏,一个品字,寓意“一品当朝”。整个郑氏宗祠可分为五进。前为师俭厅,次为中庭,三为有序堂,四为孝友堂即拜厅,王为寝室,正位供奉同居列祖神位。拜厅正悬“孝友堂”匾,左悬“会善钟”,右有“听训鼓”。这儿的钟鼓在当时是很有讲究的。“会膳钟”每天早上敲二十四下,全族人员同时起床;接着敲四下,同时梳洗;再敲八下,男女分成两队,到“师俭厅”来听家长训话。敲“听训鼓”即表示家长开始训话。全祠共有屋六十四间二弄,祠内元、明名人碑刻、匾额、楹联达三十多块(对)。“敕旌孝义宗祠”原为明进士张奕槐题;“孝义家”三个大字巨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书;“师俭”为翰林周伯温书郑氏义门把大同理想追示融在家仪中,把有序、师俭列为治家的两大支柱。因为序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俭能解决人与欲的关系,“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
郑宅镇的街道上依然露出丝丝古风,在白麟溪上横跨着十座石桥,就是“江南第一家”有名的自然景观十桥九闸。桥建于明代,几经修造,每座桥设以水闸,便于人们洗濯。白麟溪水源于风景秀丽的玄麓山,溪水清流荡漾,两岸柳丝飘然,景色绚丽宜人。过桥可见一碑亭,即坐落于白麟溪南岸、建于清进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九世同居碑亭,上面刻有元代翰林学士承旨禄帖木耳手书的“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个大字,示以千诫后世。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横溪村是一个经济产业非常发达的地方,这里的人们生活水平非常高,大家生活模式比较闲适,自然环境保护相当好,下面给大家分享郑宅镇横溪村游记。
今日,下乡指导美丽庭院创建,途经郑宅镇横溪村,众人被映入眼帘的由假山、古墙、风车以及瀑布组成的村口景观和东侧的古樟树所吸引,于是临时起意,决定一探究竟!
村口,精致的景观与古樟树一东一西、一刚一柔守护着横溪村,村东侧花坛处和房屋墙壁上分别设置着写有《问道浦江》和宋周敦颐《爱莲说》的木制景观墙,令整个村子充满了故事与诗意。
《问道浦江》、周敦颐《爱莲说》景观墙
站在树下,绿叶掩映,仿佛一绿色帐篷遮天蔽日,随目光往北望去,一条溪流的河床上横亘着几块错落有致的巨石,流水沿溪而下,叮咚作响。
溪流上横跨着两座石拱桥,一座是两孔圆形拱桥,供现在车辆通行,另一座却是桥身被密密麻麻的木莲藤蔓缠绕着的一孔拱桥。从碑文上我们看到桥叫“骢马桥”。
我的理解,骢为良马,把桥命名为“骢马桥”应该跟桥身有关系。
在桥下仔细观察这座布满木莲藤蔓的石拱桥,用青白相间的条状块石堆砌的桥身,仿佛剽悍的骢马背部,于是就叫“骢马桥”吧。具体如何,有待考证。
“骢马桥”
河床溪流
过“骢马桥”往右侧前行,经一民国风的门墙(据说是原堂头小学处),往前豁然开朗,村内一湖,水面民居、古树、木亭以及蓝天白云映印其中,俨然一副江南水墨画。
走在湖边石子路上,心自然放松;往前走去,这湖边各家门口种植的各类花木于金秋竞相开放,一簇簇不知名的盛开着的花儿忽而带起平静的思绪,忽而又安抚下内心的波澜。
经过一农家门口,庭院门的两侧两只种有荷花的水缸,墙边几盆盛开的玫瑰红的三角梅,再里面木栅栏上摆设的众多盆花和沿庭院种植的花儿将这农家庭院打扮的美丽万分,围栏处摆放的钢艺座椅,营造出了此刻极美的意境。
原堂头小学处
湖畔
湖畔
路边几簇盛开的花
美丽庭院一角
农家美丽庭院一角
再往前,是横溪村美丽庭院创建中,保留、修缮、改建的与村子整体风格相对统一的庭院、围墙、中式圆门以及墙上画上了水墨壁画。
从石窗探出的几片竹叶,拐角处伸展出的大芭蕉树叶,使整个环境凭添了几分雅致。走进村内,几家农户门口摆放的成排盆景更是惊奇,在与村民交谈中得知,这些盆景都由村民利用空闲时间从山上采来并经过修建加工的。
这众多盆景将几处破落房屋的庭院与走廊通道装点的十分精致,当村民的爱好与倡导的美庭建设不谋而合时,我想美化环境的同时一定是净化了人的心灵。
石窗探出的几片竹叶
拐角处伸展出的大芭蕉树叶
美庭一角
成排盆景
成排盆景
转了一圈,再走到村口,思绪又回望了真个横溪村,这些“文化景观”、“美丽庭院”与保留下来的人文古迹相得益彰,不仅增添了整个村子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将创美的过程转化为美的行为、美的思想,这或许就是浦江进行美庭创建的根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