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湘潭市湘潭县不知道有哪些必旅游景点?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湘潭市湘潭县八大著名旅游景点,有湖南科技大学、湘潭五龙山大杰寺、湘潭周小舟故居等,详见正文!
湘潭市湘潭县八大著名旅游景点
1、湖南科技大学公办湖南科技大学,建立于1949年,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学校占地3004.67亩,设有19个教学院及研究生院,98个本科专业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权、“硕师计划”推免资格及港澳台和留学生招生权。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桃园路
2、湘潭五龙山大杰寺3A景区大杰寺位于湘潭县中路铺镇柱塘村五龙山,距新县城易俗河69多华里。五龙山地处湘渭两水之间,天马南来,五岭盘曲,有如五龙相嬉。幽谷澧泉,林深壑秀,风景旖旎。据1929年黎承礼所撰《湘潭五龙山碑记》中载:“钟衡岳之灵,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阔,其形蜿蜒,故谓之五龙”。五龙山上古木参天,云霞辉映,山腹名刹大杰寺,即坐落于此。五龙山地处湘渭两水之间,天马南来,五岭盘曲,有如五龙相嬉。幽谷澧泉,林深壑秀,风景旖旎。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中路铺镇柱塘村
3、湘潭周小舟故居3A景区周小舟故居位于湘潭市排头乡星星村,隐山东南麓。始建于1805年,为土砖瓦房,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大小房屋30多间,属典型旧式湘潭民居。故居坐西北朝东南,依山面塘,规模比一般的民居大两倍以上。故居建筑自左至右共9弄相连,每弄有3—4进,堂屋两侧厢房有左、右两个天井,夹在其他房间中间,以房顶安装“采光斗”采光,是既不靠外墙,又不靠天井的“聋子屋”。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排头乡星星村
4、齐白石故居文物保护单位齐白石(1863一1957),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国画大师,中国近代美术文化史上的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齐白石故居位于湖南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1864年出生于此,在故居生活的36年为齐白石奠定了绘画及日后成才的基础。此外,齐白石于北京有两处故居,一个是位于雨儿胡同的齐白石纪念馆,一处是位于西城区劈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的一座三合院带跨院的住宅,是齐白石自50岁后直至逝世前寓此。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
5、彭德怀故居红色经典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彭德怀故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彭家围子,始建于1925年,故居现存建筑是彭德怀为湘军任团长时出资修建,是彭德怀早年居住地,也是其投身革命后在家乡唯一长时间居住活动的场所。故居座西北朝东南,与邻近的韶山毛泽东故居、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形成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伟人纪念地“金三角”。2016年12月,彭德怀故居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01年06月25日,彭德怀故居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
6、湘潭彭德怀纪念馆国家级博物馆红色经典景区4A景区彭德怀纪念馆,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是以彭德怀故居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全国一座完整、系统地介绍彭德怀同志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纪念馆控制面积30公顷,有浓缩元帅光辉战斗一生的彭德怀生平业绩陈列;有佐证元帅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高尚品德的彭德怀故居;有展示元帅勇往直前、无私无畏英雄气概的彭德怀铜像;有弘扬元帅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伟大人格的德怀亭;有埋藏元帅铮铮忠骨的德怀墓等旅游景点。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
7、湖南省湘潭县文化馆国家一级文化馆湘潭县文化馆成立于1952年,初名为“人民文化馆”,1953年更名为“湘潭县文化馆”,由郭沫若题写馆名。我馆现拥有一栋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集办公、培训、辅导、创作于一体的五层文化大楼。我馆现有在职工作人员1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全馆工作人员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4人,拥有高级职称者1人(市级优秀专家),中级职称者3人,初级职称者3人。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易俗河镇金桂南路177号
8、湘潭县齐白石文化旅游区3A景区白石景区位于县境东南白石乡杏花村107国道旁,是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国际和平奖获得者齐白石(1864—1957)的家乡。景区处于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莲花峰下,距县城35公里,与衡阳相距60公里,是长沙—南岳人文黄金旅游线的重要景点。
地址: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镇、中路铺镇
2004年5月起辖3个区、5个县、2个县级市。
1、3个区: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
2、5个县:仁化县、新丰县、翁源县、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3、县级市:乐昌市、南雄市。
韶关地区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直线东西跨度长约186.3公里;北抵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达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跨度长约173.4公里。西北和东北与湖南省郴州市、江西省赣州市交界;东南接河源市,西南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和惠州市。
扩展资料:
韶关历史悠久、古老文明,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曲江县,属桂阳郡,治所在今韶关市区东南莲花岭下。
曲江县至今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曲江县为始兴郡治所。东晋时移治今韶关西南。隋开皇九年(589年)改设韶州府,因州北名胜韶石山得名。
唐为韶州治。五代南汉移治今韶关市。此后元、明、清皆为韶州路、府治。民国时期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
1943~1945年设省辖韶关市,为广东省临时省会。1949年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在曲江城区设韶关市,辖曲江县等17县市。1950年北江临时行政区委员会更名北江专区,1952年后改设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
1966年曲江县移治今址马坝镇。1975年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曲江县。1983年撤销韶关地区,所属县并入韶关市。1984年起辖3区9县3自治县。1988年起辖3区8县。
-韶关
韶关市人民政府-建制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