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学创建于1912年,开始是德国传教士修建的天主教堂。天主教堂是按照德国风格修建的,大小建筑全是青砖砌到顶,教堂主体是尖塔形建筑,塔顶有一十字架标志,教堂周围还有大小几十间平房。教堂里有牧师、修女,教堂不仅传教,也办教育。有小学,有幼儿园。当年教堂的小学名叫崇德小学,由教堂的修女任教。
1946年,德州解放后,原来德国天主教堂创办的崇德小学改编为建设街初级小学(相当于现在的1——4年级),当时学校规模很小,仅两个教学班,校址在建设街中间路北。
1950年,学校扩大规模,改为建设街完全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相当于现在的5——6年级)。同时校址迁至路南。当时有东、北两个院落。有十几个教学班。
1960年,作为当时德州市(即今德城区)学制改革试点学校,试行五年制,南边的院落也并入学校,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增至26个教学班。当时吕家街小学、光明街小学、建设街小学是三所比较重要的小学。建设小学和吕家街小学都有初中部。当时被称之谓“带帽”小学。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70年代初期,吕家街学校小学部与建设街小学合并。吕家街小学部分教师和校舍融入建设小学。使得当时建设小学分跨建设街南、北。规模空前,毕业班达到十个。当时的教室全部是平房。学校操场很小。建设街南部校园分为东院、南院、北院三个院落,院落间夹杂有居民区和四通八达的小过道 。
1977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和小学升初中考试制度后,建设小学被列为德州地区(即今天的德州市)重点小学,在当时比拼重点中学升学率的形势下,升学率连年第一名。为当时的省级重点中学德州一中、德州二中和市级重点中学德州三中(原址在今迎宾路小学)输送了大量优秀学生。
1978年一年就考入德州一中初中部50余人(当时德州一中面向全市招生200人)。学校拥有有18个教学班,学生1100余人,教职工60余人。但此时学校依然是杂乱的院落和破旧简陋的校舍。学校的操场西面的海子被填平,操场面积虽然扩大,但仍坑洼不平。操场内有一个木质结构的篮球架。操场被周围的居民区包围。
1990年,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校舍开始改建。中间的居民迁出,三个院落合为一体。
1993年,一座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雄伟壮观的五层高的教学综合楼拔地而起。但鉴于当时资金的困难,教学楼南面的操场当时非常简陋。本年度学校于1993年3月被授予“省级规范化学校”;10月被授予“十年振兴”山东体育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学校努力进行课改,坚持不懈的围绕会做人、会学习、会活动、会创新的教育模式做了大量、实效的工作,逐渐形成了活动教育、写字教育、科技教育、大课间活动、校园文化、校园节日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书法、美术、科技、棋类、球类、轮滑、武术、阅读、舞蹈等)等教育教学特色(特别是书法教育),使素质教育具体化、序列化、实效化。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1998年10月被授予“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技术(劳动)教育先进学校”;
2000年10月被授予“山东省21世纪中小学音乐教学整体改革课题实验学校”;
2001年3月被授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基地”;
2001年8月被授予“全省青少年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2002年3月被授予“山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
2002年5月被授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实验学校”;
2002年8月被授予“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实验学校”
2003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学校大门前的平房被拆除,坐落在进校园东北角的服装厂被迁出,取而代之的是气派的学校大门和横贯学校东西,涵盖了舞蹈室、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和学生餐厅宿舍的四层综合楼。学校操场也由原来尘土飞扬的土操场修建成有着环形塑胶跑道,两个塑胶小篮球场和一个小足球场的漂亮运动场。还在操场的东南角安置了配套健身体育器械。使学校不仅在教育、教学软件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在硬件设施上也更上一层楼。为学生全面地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校园环境。2003年10月被授予“中国少年先锋队鼓乐团一级分团”荣获“山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最佳组织奖”;
2004年,学校坚持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核心,围绕“让师生拥有智慧”的核心理念和“把每件事做精彩”的学校精神,形成了“崇德尚学,务实求精,进取创新”的良好校风和“乐学、好思、求异、善辩”的良好学风。学校坚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先后承担了十余个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以为每个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核心,努力铸造智慧型、有特色的现代化精品学校。
2004年12月被授予“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005年9月被授予“山东省示范家长学校”;
2005年11月被授予“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
2005年11月被授予“德州市教育工会工作先进集体”;
2005年12月被授予“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省级示范学校”;
2006年7月被授予“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2006年7月被授予“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
2006年8月被授予“山东省2005年职工代表大会优秀星单位”;
2006年11月被授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
2006年12月被授予“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
2007年4月被授予“德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2007年6月被授予“市级绿色学校”;
2007年9月被授予“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2008年5月被授予“山东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6月被授予“山东省学校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2009年2月被授予“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2009年12月被授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单位会员学校”;
2010年7月被授予“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2010年12月被授予“山东省‘三项活动’先进单位”
2011年学校抓细节管理,促内涵发展,形成“管理上水平,教育求发展,教师速成才”可喜局面。名师工作坊、青蓝工程、师德建设,使学校的发展快速、稳步向前。学校响应上级规定严格控制班额人数,办精品学校,使教师更好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实现办让人民满意学校的目地。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处景点,每一面墙壁都富有文化内涵,都起到育人的作用,对校园环境、办公场所进行改造,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乐园、学园。同年在“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
2012年被授予“山东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
学校的课题研究硕果累累,全国及省市各项课题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教师撰写的论文也多次获奖,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师培养效果显著,学校现有全国劳技、美术优秀教师各1名,齐鲁名师一名,山东省特级教师1名,山东省教学能手7名,市、区教学能手20余名,涌现出一支师德好、业务精、修养高、蓬勃向上的教师队伍。学校办学条件更加完善,校园网、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办公室、教室、功能室等硬件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