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郎溪县的历史沿革
据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及文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的氏族群在这里居住,繁衍生息,过着刀耕火种与渔猎畜牧的生活。
后因部落迁徙,此地便成为土著与山越族的聚落处。夏禹治水以后,分天下为九州,现郎溪属扬州之域。
商属勾吴。春秋时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属诸侯吴国的桐?地。
战国之际,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越争雄,越被楚灭,属楚。
秦王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古吴越地分置鄣郡和会稽郡,郎溪属鄣郡地。汉元封二年(前109年),鄣郡改置丹阳郡,郡治迁宛陵(今宣州),以原鄣郡郡治周围地区设置故鄣县。
郎溪属故鄣县。建安八年(203年),以故鄣县西部地析置广德县,郎溪属广德县。
三国时,江南属吴国,广德县隶属丹阳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改属宣城郡。
南北朝期间,为宋、齐、梁、陈的属地。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并广德、故鄣、长城(今长兴)、阳羡、义乡5县地设绥安县。
宋泰始四年(468年)改属南徐州义兴郡。不久废,复置广德县,仍属宣城郡。
南齐时,广德县属南豫州宣城郡。梁绍泰元年(555年)广德县隶属南豫州广梁郡。
陈永定二年(558年)改广梁郡为陈留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陈留郡,并广德、故鄣、安吉、原乡4县入石封县,改石封为绥安县,属宣州。
仁寿三年(603年)隶入湖州。大业二年(606年)又改属宣城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绥安县为绥安、桐陈、怀德3县,属桃州。至德二年(757年),改绥安县为广德县,属宣城郡,后改称宣州。
五代南唐设广德制置使,属江宁府。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设广德军。
北宋端拱元年(988)置建平县。1914年因与热河省建平县(今属辽宁省朝阳市)同名,取县境主要河流名改为郎溪县。
据《桐川志》:“建平县前有郎溪,以居民郎姓得名。其地为郎埠镇。”
“郎埠”,又作“郎步”。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分广德县西北地区置建平县(治郎步镇,今郎溪县城关镇),属江南东路(治蒺州,今南京市)广德军。
从此,建平县(今郎溪县)从广德县分出。至道三年(998年),广德军改属江南路(仍治蒺州,今南京市,仁宗时,蒺州升为江宁府)。
天禧二年(1018年),广德军复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今南京市)。端拱元年原溧阳州昭德、丰乐、彰德三乡划属建平县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广德军(仍治广德,今桃州镇)。
三年,广德军改属江南东路建康府(均治今南京市)。四年,广德军属江南路建康帅府(仍治今南京市)。
绍兴初(约1131年后),广德军属江南东路(仍治建康府)。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今扬州市)广德军(仍治广德,今桃州镇)。
十四年,升广德军为广德路(仍治广德)。二十一年闰五月,江淮行省迁治杭州路(今杭州市)。
二十四年,复迁扬州路。二十六年,徙治杭州路。
二十八年,改称江浙行省(仍治杭州路,今杭州市),建平县属江浙行省广德路,直属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建康路,今南京市)。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红巾军徐寿辉李二,罗四部占据,此后为群雄所据。
十五年六月,为朱元璋部控制。次年六月,改广德路为广兴府(治广阳县,今桃州镇),属朱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
〔明朝〕吴二年(1368年)正月改元洪武,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明江南行省(仍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广兴府(仍治广阳,今广德县桃州镇)。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广兴府直隶中书省。
四年九月,广兴府改为直隶广德州(治广德,今桃州镇)。十三年正月直隶广德州直隶六部。
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广德州直隶南京,后称南直隶(治今南京市)。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明亡,为福王朱由崧控制下的南直隶所属。
五月,广德县属朱由崧建南明弘光政权控制下南直隶直隶广德州。清朝清平江南,建平县仍属南直隶直隶广德州。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直隶广德州(仍治今桃州镇)。十八年,直隶广德州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驻江宁,今南京市)。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安庆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安徽省徽宁道(治歙县,今徽城镇)。
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直隶广德州直属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今安庆市)。
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迁道治于芜胡(今芜湖市)。咸丰四年(1854年),皖南地区改属浙江巡抚代管,仍旧制。
五年十月十三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徽宁池太广道(改治宣城,今宣州区)。十年再迁道治于祁门县(今祁山镇)。
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皖南地区复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四年六。
2.郎溪县的历史名人张辉,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夏雨初(1903-1930) ,安徽郎溪人。1926年转为 *** 党员。
领导和组织了日资内外棉纱厂工人同盟大 *** 。1930年7 月15日,任南京市行动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南京暴动。
7月29日被捕,不久遭敌人杀害。裴士戎:郎溪县飞鲤乡裴村人,1960年从师山东省著名画家黑白龙。
主要作品有《待博图》,《红叶白鸠》,《鸬鹚》,《鱼乐图》,《群鸟》,《荷塘》,《湖天一色》。吴应龙(1184~1245),字云翔,安徽南宋郎溪县人。
南宋嘉泰元年(1201)中举,嘉定四年(1211)登进士。初授江苏武进县尉,后迁湖北江陵知县,累官监察御史。
吴应龙任江西都昌知县时,大书“为国家培植根本,为生民爱惜膏血”于庭,以示为官之道。嘉熙元年(1237)迁兴国军知军,四年宋理宗召见时,他以“振纪纲、信政令、惜名器、厉人才、择牧守、选将帅、安流离、恤饥寒”等条陈上奏,理宗嘉纳之,拜监察御史。
后因与同僚意见相左,去官回乡,辟“源流书院”讲学。淳祐三年(1243),吴应龙复职任饶州知府,翌年任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都大提点,督理坑冶铸造,旋以直宝漠阁大学士任广南西路转运判兼提督本路盐事。
吴应龙为官体察民情,抚恤饥寒,初任武进县尉,时值天灾严重,民多冻馁,他多方赈恤,以活县人。丁忧奔丧,他囊空如洗,两袖清风。
广德知军吊唁其父时说:“平生无愧事,有子作清官。”他宽以待民,庭无滞颂,以清廉耿直著称。
3.安徽宣城郎溪县简介郎溪县
交通区位
郎溪古称建平, 建县于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皖、苏、浙三省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越。邻近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现辖8个镇、4个乡,全县总人口33.39万人,面积1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4390公顷。
资源概况
郎溪,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富足,素有“鱼米之乡”、“天然植物园”之美誉,是安徽省粮油、蚕茧的重要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境内8万亩茶园连绵起伏,堆绿叠翠,30余种国家、部级名茶馨香四溢,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绿茶之乡”和“全国茶树作物无公害用药示范基地县”。主要特产有历史名茶“瑞草魁”、“古南丰”黄酒、金丝蜜枣、姚村闷酱、雁鹅、银鱼、青虾、蟹、鳖等。主要矿产有萤石、黄砂、石灰石、花岗岩、高岭土、叶腊石等,萤石储量200万吨,居华东之冠。
历史沿革
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划广德县西北桐乡、昭德、临湖、原通、妙泉5乡设置建平县,隶属广德军,县治在郎步镇。郎步镇在县境中部,郎川河北岸。郎,县城居民之姓。步通埠,郎步,即郎埠,意为郎川河上泊船码头。郎步镇最早形成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建县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修筑城墙,周长780丈,设四门一水关。民国11年(1922年)设吉原保,属城厢区,区署及保办事处均设于城内。民国28年(1939年)设置在城镇,属第一区。民国29年(1940年)直属县 *** 。民国31年(1942年)12月10日仍改名郎步镇。民国34年(1945年)11月8日,更名吉原镇。何谓“吉原”?取《诗经•;小雅•;常棣》诗句“鹡鸰在原,兄弟急难”之意,指水鸟跌落郊原,比喻兄弟友爱,有难相救。定镇名为“鹡原”,取其褒义。后因“鹡”字冷僻,书写也不便,1949年4月,郎溪解放,仍沿用吉原镇名。1950年2月,撤消了镇建制,直属在城区。1952年5月,成立郎溪镇。1956年1月,撤消区级建制,郎溪镇直属县人民 *** 。1959年7月,撤消郎溪镇建制,并入钟桥人民公社。1961年6月1日,将原郎溪镇及城西、文昌两个大队划出,成立城市人民公社。1962年1月改称建平人民公社。1963年12月,郎溪镇从建平人民公社析出,恢复建制,更名城关镇。1982年1月,成立城关镇人民 *** 。4月18日将建平乡的城东村5个村民组和城北村10个村民组划入城关镇,建立镇辖东郊村和北郊村。1992年3月,城关镇和建平乡合并成立建平镇至今。
4.关于郎溪的风俗文化纵观郎溪民俗,有五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地域性。俗云:“出门三五里,一地一乡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郎溪亦然。 以郎川河为界,南北两乡的民俗有很大的差异。
可以说,南乡风俗的主调是河南一带的吴越文化,还有荆楚文化和徽文化相融其中。 如婚丧喜庆活动:南乡讲究热闹、排场;而北乡更多的是礼仪、规矩。
婚嫁中的哭嫁,南乡比较简单,有些只是象征性的;而北乡则有大量的“哭嫁歌”,如“哭爹娘”、“哭歌嫂”、“骂媒人”等,情真意切,色彩浓郁。再如丧事习俗中:南乡人在封棺前要将亡人口中的“含口钱”拽出来,以防亡人带走家中的财运;而北乡人则要让亡人衔着“含口钱”随棺材入葬,意在怕亡人转世时变成哑巴。
在民间艺术上:渔鼓“道情”只在飞鲤、毕桥出现;而“打蛮船”却在南丰、涛城流行;“人灯”则活跃在幸福、飞鲤一带;旱船多在南乡,定埠一带基本看不到旱船。送春则以北乡为盛。
还有山歌:北乡山歌故事性很强,有的长达上千句,已形成传统段子的有《风筝记》、《养媳妇》等;而南乡是放牛娃子喜闹逗趣的一种形式而已。 饮食民俗也有明显的地域性。
南乡三月三的“巴魂粑粑”用的是“齐头蒿子”,包咸菜馅;而北乡用的则是“白毛头蒿子”,包红糖、芝麻馅。前者的特色是“香”,后者的特色是“粘”。
旧时过年有“看菜”的习俗,除鱼之外,北乡的看菜是“子孙汤”(鸡蛋汤),南乡的看菜是鸭肫、鸡肫。在茶馆、澡堂里,提篮小卖的除麻花、瓜子、桂花糖外,南乡多有绿豆粑粑,北乡是米饭饼、芽蚕豆。
而城关的大街小巷,都是徽州风味的小吃“拓餜”。再如南乡的“闷酱”、“腌青豆”、“楂辣椒”,北乡的“素鸡”、“压羊片”、“猪头膏”,都是郎溪的名牌食品,但口味迥异,各有特色。
烹饪方法上,南乡以煎、炒、烹为主;北乡以蒸、炖、熘为主,地域性十分明显。 二是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历史。劳动者在创造社会、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民间习俗。
民俗也从来都是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它所包含的面极其丰富的。郎溪由于移民的原因,出现土著较少,而客民较杂、较多的现象,这一现象也使郎溪的民俗被孕育的千姿百态。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和宗教情结。过年仪式不仅隆重,习俗也多种多样。
以时间讲,大多团年饭在三十晚上,但也有在早上和中午的,还有的在半夜(黄州人);也还有腊月二十八过年和腊月二十九过年的。从祭祀供奉方面看:有的满桌子盛席,也有三荤三素的,三荤三素中也有三个碗、六个碗的;有磕头祷告平安的,也有背祖宗五代过年的。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传统的时间意识和风俗,把春节装扮得既丰富,又多采起来。 郎溪民间艺术活动更是异彩纷呈:有老龙、抬龙、滚龙等各式龙灯;有演“水浒”、演“三国”等故事的大、小马灯;有文、武狮子及云舞等。
仅说唱艺术,就有玩旱船、打蛮船、人灯、送春、打五件、门头歌、山歌、书帽等不同形式,且各有特点。 三是群众性。
民俗的最大特点就是广大群众品质、道德、知识和智慧的渗透,没有这些,就不可能形成民俗。文化首先是一种模式,正是这种模式协调着社会、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在五行八作中,凡是一些规矩、行业禁忌,所有的行商、坐贾、老板、店员都必须自觉遵守,并使他们感到这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不这样去做,就可能成为另类,于人们所不齿。因此我们看到:民俗文化本质上是同民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些行规、习俗一旦形成,就成了人们的行为标准,并用它去约束自己的举止,规范自己的言行。
另外,有一些民间艺术活动是少数人伺弄不了的,客观上要求群众的参政性。比如玩龙灯、马灯、舞狮等。
抬龙出动,要一百多人,有的要上千人。大小马灯演“水浒”,没有三、四百人打不开场面。
飞鲤湖滨村,素以爱唱戏闻名遐迩。裴村在清咸丰年间有300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村东、村西各有一个大戏楼,分别有十几间房子,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大戏楼直到1956年因长久失修才倒塌。至今湖滨村尚有三分之二的人会唱戏。
不大的一个湖滨,曾有三个剧团,现在还有九班狮子,十几班旱船和龙灯、狗婆灯、小马灯等。定埠的降福会出会,也在千人以上,围观参与的群众达数万人之多。
显然,这些大众文化活动,没有群众的参与是根本不可能的。 还有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农业生产、采樵渔猎、房舍建设、交通运输、商贸、饮食、信仰等领域里的古老民俗,经过岁月的洗礼,已适应了各个时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被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并已溶解于大多数人平常生活之中了。
四是教化性。每一种民俗的形成,都集中了社会和人们的某些需要,但就其经济和意识形态来说,大都离不了“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国泰民安”之类。
在郎溪民间艺术的说唱词中,除了少部分插科打诨的话外,几乎都是“高台教化”,内容是要人们学贤人、做好人;要光祖耀。
5.历史上郎溪县出过多少进士吴应龙(1184~1245),字云翔,郎溪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进士。拜监察御史。
孙升:永乐二年甲申科(1404)三甲239名
戴初: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1487)三甲39名
宗玺:弘治十二年己未科(1499)三甲195名
吕盛:弘治十二年己未科(1499)三甲89名
潘润:正德九年甲戌科(1514)二甲68名
王祐:正德十二年丁丑科(1517)三甲212名
夏宗仁:正德十二年丁丑科(1517)三甲19名
岑鹤: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三甲36名
王志援: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三甲105名
戴兆佳: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三甲205名
任兰枝: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1713)一甲2名
严文在: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三甲20名
6.安徽宣城的历史由来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跨东经 117゜58'~119゜40'、北纬29゜57'~31゜19'。东北至东南与江苏、浙江两省毗邻,为安徽省的东南门户。区域面积1234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9%。
宣城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阳郡郡治就设在宛陵(今宣州区)。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为宁国府,直至清末。民国期间,宣城先后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区。解放后,1949年5月成立宣城专区。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71年改称芜湖地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设立宣城市,2001年二月正式挂牌成立。
宣城,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哗、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现辖宣州、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五县一区,并代管宁国市,面积 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万,其中2000年设立地级宣城市后,县级宁国市由省直辖,委托宣城市代管。凭皖赣、宣杭两铁路,318、205两国道保持着与外界畅通的气象,从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畅达,商品集散,成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胜迹遍布。临风怀古,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的敬亭山,自南齐谢朓以采,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厂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历代人才辈出,著作《笤溪渔隐丛话》的胡仔,红顶商人、一代巨贾胡雪岩,徽墨传人胡开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小品文学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邹等,使绩溪赢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黄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其精华却在碧如琼浆、绝无污染的一潭清波。
宣城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原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风光独揽胜境。
宣城地灵而人杰。“宣城梅”自宋以来,名人辈出,“宋诗开山祖”梅尧臣,宋名臣梅询,明戏剧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黄山画派巨匠梅清,清数学大家梅文鼎,近代学贯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一说;“绩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开文、胡适,皆声闻天下,青史留名;“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采,历代仕子如林,仅近代就有父子书法家吴玉如、吴小如,学者兄弟吴半农、吴组缃,书画家吴作人,此外尚有吴葆萼、吴茂荪、吴则虞等一批学者名流。
宣城物产丰饶。南湖银鱼、水阳河蟹、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绿雪、涌溪火青为首的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士特名产,而其中尤以宣纸宣笔、旌德三麻、绩溪蚕丝、徽墨、唐代“宣州红线毯”、宋代“宣城诸葛笔”、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扬名华夏。如今“水东琥珀枣”、“敬亭绿雪茶”、“郎溪瑞草魁”、“宁国黄花云尖”、“泾县红星宣纸”、“绩溪梅花白厂丝”,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名气。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宣城,正以其博大胸襟、广远情怀,承接南来北往过客,书写声蜚遐迩华章。
7.郎溪古代名人墓葬郎溪县,中国绿茶之乡,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古称建平,建县于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皖、苏、浙三省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越。邻近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郎溪辖7个镇、2个乡,2011年总人口34.2万人,面积1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3826.29公顷。
郎溪县有石佛山、龙须湖、高井庙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富足,素有"鱼米之乡"、"天然植物园"之美誉,是安徽省粮油、蚕茧的重要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郎溪境内有八万多亩茶园,是中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全国平均每10斤茶叶就有1斤产自于郎溪,1996年,郎溪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绿茶之乡"和"全国茶树作物无公害用药示范基地县"。
8.郎溪古代名人墓葬郎溪县,中国绿茶之乡,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古称建平,建县于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
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皖、苏、浙三省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越。邻近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
郎溪辖7个镇、2个乡,2011年总人口34.2万人,面积1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3826.29公顷。郎溪县有石佛山、龙须湖、高井庙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
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富足,素有"鱼米之乡"、"天然植物园"之美誉,是安徽省粮油、蚕茧的重要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郎溪境内有八万多亩茶园,是中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全国平均每10斤茶叶就有1斤产自于郎溪,1996年,郎溪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绿茶之乡"和"全国茶树作物无公害用药示范基地县"。
九江概况
九江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南岸,江西省最北部,市区人口(浔阳区+庐山区+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65万,她左邻鄱阳湖,右连洞庭水,京九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在这里构成了中国南北、东西交流的轴心,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长江边上的九江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运齐全。九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旅游资源博大精深,便利的水陆交通曾促进了中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享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九江成为天下“眉目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封天下三十六郡,其中就有九江郡。发达的水陆交通使具有两千余年历史的九江成为军事重镇商业、文化交流中心。 中国历史名山——庐山,以其迷人的秀姿,吸引了许多历代名人高士,各宗教界杰出人物在这里驻足,秦皇汉武,亦步入其中......,两千多年来,许多杰出的人物为庐山吟唱出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使庐山成为千古名山。庐山,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并处一山,形成了中外历史的独特文化现象。秀丽的风景,多变的景幻,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江境内的鄱阳湖水域是中国最早的渔业基地,也是现今世界上最大候鸟越冬栖息地。每逢冬春之际,大约有两百多种鹤类珍禽在此翔集,有“中国第二长城的美誉”。九江现代交通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历史上便利的交通,曾经使九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中心,成为古代中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 今天的立体交通网络,特别是九江长江大桥的通车,将大大方便各位宾朋一睹九江风采,推动九江腾飞,让人们更了解九江,使九江走向世界。
行政区划
面积18887平方千米,人口469万。市人民政府驻浔阳区,邮政编码332000。区号0792。 浔阳区 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26万。邮政编码332000。 庐山区 面积644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332005。 瑞昌市 面积1423平方千米,人口41万。邮政编码332200。 九江县 面积873平方千米,人口34万。县人民政府驻沙河街镇,邮政编码332100。 武宁县 面积3497平方千米,人口35万。县人民政府驻新宁镇,邮政编码332300。 修水县 面积4504平方千米,人口75万。县人民政府驻义宁镇,邮政编码332400。 永修县 面积2035平方千米,人口35万。县人民政府驻涂埠镇,邮政编码330300。 德安县 面积 937平方千米,人口21万。县人民政府驻蒲亭镇,邮政编码330400。 星子县 面积 720平方千米,人口23万。县人民政府驻南康镇,邮政编码332800。 都昌县 面积1988平方千米,人口70万。县人民政府驻都昌镇,邮政编码332600。 湖口县 面积 669平方千米,人口27万。县人民政府驻双钟镇,邮政编码332500。 彭泽县 面积1542平方千米,人口34万。县人民政府驻龙城镇,邮政编码332700。
历史沿革
九江,山拥千嶂,江环九派,"士高气清,富有佳境".自古以来,就是舟车辐辏,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九江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襟江带湖,背倚庐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 九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后据《晋太康地记》记载,九江源于"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九江称谓的来历有两种,一是“九”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即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九”是实指。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 九江开发历史较早.夏,商时期,九江属荆,扬二州之域,春秋时九江属吴之东境,楚之西境,因而有"吴头楚尾"之称.九江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秦代,秦始皇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后九江又有柴桑,浔阳,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称,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浔阳,江洲著称于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全国划为36郡,设有九江郡.西汉时,九江始建县,称柴桑.现在的九江城,是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车骑大将军-灌婴在此凿井筑城戍守,称位城,又称灌婴城.三国时属东吴,隶武昌郡.唐时,改九江郡为江洲.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河阳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洲.五代十国时,江洲是南唐道德教化之地,故改浔阳为德化,废江洲.宋时,复置江洲.元代改为路,元末陈有谅自称皇帝,以江洲为都.明代,改路为九江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后废除帝制,1914年设道领县,将九江府改为河阳道,共领二十县,其中德化县因与福建省的德化县同名,于1914年改为九江县.1917年设九江市.1921年3月,设九江行政厅,次年改设市政府.1932年2月,设立行政区制.1936年又改为九江县,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设九江专员公署,原九江县的农村划九江县,原九江县的市区划分为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2月,改为九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为九江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九江市从九江地区划出,升为省辖市,市辖浔阳,庐山,郊区三区,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并,同时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等九县,瑞昌市,浔阳,庐山两区,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共青开发区和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地理气候
九江地处东径113o57'--116o53',北纬28o47'--30o06'.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8823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其中市区规划面积71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东与波阳县和安徽省-东至县毗邻,南接新建县,安义县,靖安县,奉新县和铜鼓县等五县,西与湖南省-平江县和湖北省-崇阳县,通城县,通山县,阳新县等四县搭界,北与湖北武穴市,黄梅县及安徽宿松县,望江县等两县隔江相望. 九江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南部略高,向北倾斜,平均海拔32米(市区海拔20米),修水九岭山海拨1794米,为九江最高峰,星子县蛤蟆石附近的鄱阳湖底,海拔-9.37米,为全市最低处.全市山地占总面积的16.4%,丘陵占44.5%,湖泊占18%,耕地365.22万亩,俗称"六山二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九江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年平均气温16-17°C;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其中40%以上集中在第二季度;年无霜期239-266天,年平均雾日在16天以下.
山川奇秀
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了九江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美壮观的山水胜景.在纵横一万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230多个景点景观,呈现出一幅千崖竞秀,万壑争流,梵宇巍峨,胜迹如林的山水画卷,形成了一个以庐山为"龙头",包括"六区"(牯岭,山南,沙河,永修,浔阳,共青),"两点"(石钟山,龙宫洞),"一线"(鄱阳湖水上旅游线)的大型旅游区. 九江自然景观之所以称奇,是由于这些景观,景点经大自然在漫长岁月里的精雕细刻,独具神韵,巧夺天工.游客到九江,可看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万里长江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鄱阳湖;可以看到被宋代诗人苏轼赞叹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峻岭奇峰,被唐代诗人李白形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九天奇瀑和清代诗人张维屏为之陶醉的"白如雪,软如绵,光如银,阔如海"的神奇云海;可以看到毛泽东吟咏过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险峰奇洞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察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还可以看到被国际鸟类学家惊叹为"中国发现了一个大金矿"的鄱阳湖候鸟奇观. 九江的自然景观有一大特色,就是四季常新,常年可接待游客.以庐山为例,晚春的庐山,"山寺桃花始盛开",可招徕惜春,觅春的游客,品尝延年益寿的云雾春茶.盛夏,"江城八月苦炎晖,潇洒山间夹纩时",气候清凉的庐山,是避暑消夏,疗养休养的圣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庐山的秋天,万山红遍,丛林尽染,金菊飘香栗子熟,霜叶红似二月花.隆冬的庐山,千崖冰玉里,泉声半天闻.银装素裹,分外娇娆.
历代风韵
江环湖绕的九江,早在古代就是高僧名士和文人墨客慕名登临的旅游佳境.魏晋南北朝时,高僧慧永,慧远,名道士陆修静等曾先后来到九江,寻觅净土,筑舍修行.从东晋至清末到九江和庐山为官,访友,游览,隐居的著名文人雅士多至五百余人.由此,九江人文景观胜迹如林.文学方面,九江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故土家园;又是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的故里.宋代我国四大书院的白鹿洞书院就在九江.这所有纲领,有校规,有秩序的高等学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靖节之土,有用之才,流风余绪,泽及明清. 九江的山川,曾留下过众多骚人墨客的足迹.明嘉靖《九江府志》称:九江"自陶(渊明),谢(灵运)以来,儒风绵绵,相续不绝;高人闲士,蝉联不绝".他们当中,多是执领风骚的名儒.中国文学史上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诗坛巨擘,文章巨公,如江淹,谢灵运,李白,李渤,白居易,苏轼,苏辙,王安石,陆游,朱熹,杨万里,唐寅,王守仁,紫霞真人,魏禧,潘耒,康有为等,都曾为九江和庐山的天然美景而倾倒,在这里放歌山水,记叙游踪,敷陈掌故,抒发情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题记,墨迹,轶闻,佳话,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千余年来,在九江这块土地上,不仅涌现了众多的文人学士,还培育了许多有才干的军事家和科学家.东晋时,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陶侃,就是浔阳人.与他同时代的周访,周楚,周抚一家两代,为保卫晋室屡建功勋.北宋将领王韶(德安人),南宋将领余玠(修水人),曾率部与吐蕃部落和蒙古军作战有功,分别官至枢密副使和兵部侍郎. 九江曾是兵家逐鹿的战场.从西汉初年刘邦派车骑大将军灌婴追击九江王英布,到东汉末年东吴水军都督周瑜在鄱阳湖上操练水师;从东晋咸和年间陶侃,温峤,庾亮起兵平乱,解建康之围,到南宋绍兴年间岳飞率部五次戍守江州;从元代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进行争夺天下的麈战,到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林启荣在湖口重创清军水师……千百年来,驰骋江州大地的金戈铁马,留下了许多古战场的遗迹.《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群英会蒋干中计","柴桑口卧龙吊孝"等故事,都与九江有联系.至于朱元璋大战鄱湖十八载的遗迹,则遍布于匡山蠡水之间. 在长达百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九江涌现了众多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其中佼佼者有,维新志士陈宝箴一门四杰,子陈三立,孙陈衡恪,陈寅恪,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画家,史学家.武宁人李烈钧,湖口起兵,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是辛亥革命元老.
物华天宝
九江地处江南古陆成矿带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交汇地段,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金属,非金属,能源矿产三大类80种,已探明储量的有44种,其中金,锑,锡,萤石储量居全省首位,铜居第二,钨居第三,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花岗石,瓷土等蕴藏丰富,矿产潜在价值在千亿元以上.1990年起跨进全国"万两黄金市"之列,最高年产量达1.7万两,主要生产基地有瑞昌洋鸡山,修水土龙山金矿.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九岭,幕阜山脉,面积达85.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6.3%,活立木蓄积量2538万立方米,毛竹6196万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37种;动物资源有候鸟类115种,两栖类11种,哺乳类20种.永修县吴城镇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有越冬候鸟126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白鹤有840只,天鹅3000多只,占世界首位,被外国专家誉为中国的"第二长城".彭泽县桃红岭是稀有野生动物梅花鹿栖息之地,现有梅花鹿150只以上.九江有鱼类109种,名贵鱼类有中华鲟,鲥鱼,彭泽鲫,虾虎鱼等,中华绒鳌蟹也是特产之一. 九江水资源十分丰富,地表水资源136.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41.8亿立方米,可开发的水力资源32.9万千瓦.长江过境长度151公里,年流量8900亿立方米,直入长江的河流流域面积3904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有修河,博阳河,长河三大水系,万亩以上湖泊有10个,千亩以上31个,全省最大的柘林水库库容达79.2亿立方米.鄱阳湖是省内诸河入长江的总通道,又是长江水量的调节器,有53%的水域在九江境内,面积近300万亩,沿湖12个县区,其中九江有6个.
目录·九江概况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地理气候
·山川奇秀
·历代风韵
·神仙之庐
·物华天宝
·投资环境
·邮电通讯
·电力能源
·优惠政策
·保护措施
·科教繁荣
·外引内联
·立体枢纽
·经济奋起
·风景名胜
·九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