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霄行山堡遗址:西汉武帝“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时行宫!
西汉元鼎五年(前112年)至元封四年(前107年),为了加强西北边防,前后5年内,汉武帝两次巡行陇右。第一次越陇山(今六盘山),登崆峒山(今平凉境内),西行至今会宁地界,沿土门岘河再西行,经今朱家河、车家川到河畔,北拐沿祖厉川水(今祖厉河)西北行,经会宁县的郭城驿、靖远县的大、小芦,最后到了祖厉县的黄河边,然后返回长安。
“古堡呈长方形,城墙保存得比较好,能看出古堡相对完整的形状。古城是东西走向,南北布局。似乎是经过严格的测定后修建的。城墙的基础厚度达四米,而残存的城墙高度超过了三米。城墙之外有两道城墙,中间一道城墙在距离古城内城大约二十米的地方。由于年代久远,城墙虽然坍塌了,但在农田的田埂上,尚能看出高处的部分。城墙残迹异常坚硬。在中间城墙之外,往外扩展四五十米,是古城最外一道城墙,这里面临深沟,外围的城墙就修建深沟边上。”
2、清光绪九年(1883年),谭嗣同跟随在甘肃作官的父亲在兰州居住。八月下旬,18岁的谭嗣同漫游陇原来到会宁,在县城逗留二日,于驿馆留联句“最是凄凉乡梦醒,卧听老马啮残刍。”然后北行上白草塬。并作五言律诗一首:
白草塬头路,萧萧树两行。
远天连暗雪,落日入少黄。
石立人行瘦,河流衣带长。
不堪戎马后,把酒唱伊凉。
3、 慢牛坡战斗遗址:
位于会宁县白草塬乡四百户村,距会宁县城70公里。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第31军91师、93师和红4军1个师在河畔镇慢牛坡设伏,阻击关麟征部,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北渡黄河。
28日,关部进至车家川一线,其部73旅145团进入慢牛坡红军伏击圈,双方展开激烈战斗。关部146团随后赶来增援,关麟征率师部亲自督战,激战至午夜,红军北撤,双方伤亡均重,红31军93师师长柴洪宇及100多名红军指战员牺牲。
警卫员王树堂委托当地农民姜启容荣置棺埋葬柴洪宇。
1958年柴洪宇亲属将其遗骨迁至河北省邯郸市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