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
中国, 经济基础, 文化, 原创
人与自然间呈现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人类的活动始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人类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这种双向同构关系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以生产实践、即经济活动为基础。
那么,我们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灿烂的文化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又是怎样的呢?简单来说,中国几千年来的物质生产方式一直是以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为主要经济基础,并辅之以周边的游牧经济。自距今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原始农业开始,农耕文化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这首先应归功于东亚大陆这片辽阔的土地。这里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气候类型多样,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创造辉煌的自然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辛勤劳作和无数文化巨匠的创造,才形成了今天为世界所叹服的、汪洋恣意的中国文化。
我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
①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的自然经济阶段。春秋以前,是我国农业自然经济发展的第一个大的阶段,其特点一是土地国有,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二是土地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授受;三是农业生产以集体劳作为主。
②春秋战国、秦汉乃至明清——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自然经济阶段。春秋以降,农业经济进入其发展的第二个大阶段,此后2000多年间,中国经济形态虽多有变化起伏,但基本格局却大体一以贯之:一是土地国有、私有并存,而私有渐居主导;二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三是单家独户经营、男耕女织的小农业占据主导地位。
③城乡经济的同一性,城市对乡村的经济依赖。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又一显著特征,是城市不具备自立的经济,而与乡村间在经济上是同一的;这对于中国文化特质的形成及其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比例呈现周期性失调。中国历史上这两种生产比例的协调与失调,往往与王朝的盛衰兴替相对应,二者间互为因果。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的两种生产都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人口无政府地增殖,物质资料生产扩大的天地又受到限制,因而两种生产间的比例很容易失调,而对这种失调的人为控制作用毕竟有限。历史往往通过战争、瘟疫、饥荒等来大量消灭人口,使这一比例重新得以缓和,但其代价是巨大的,这便对中国社会进步造成周期性破坏,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时至今日,我国人口形势更加严峻,两种生产的比例协调问题极其紧迫地摆在全民族面前。可以说,中华民族在今后能否繁荣昌盛,很大程度上系于两种生产比例的协调之上。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体消费者对于食物尤其是生鲜食物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生鲜从最早只属于少数人群的奢侈品逐渐成为今天茶前饭后的消费必需品,生鲜农产品生产上的地域不均以及大量进口农产品均刺激农产品冷链行业发展,2021年3月国家首次发布行业强制标准,规范行业发展,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进入快速阶段。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上市公司顺丰控股(002352.SZ),京东物流(HK:02618),中国外运(601598),苏宁易购(002024.SZ),海航冷链(831900),海容冷链(603187),澳柯玛(600336),冰山冷热(000530.SZ)等。
本文核心数据:生鲜农产品产量地域分布,农产品进出口情况,农产品冷链物流强制标准规范,农产品冷链物流政策
人口消费结构转型,刺激生鲜需求
受益于人口消费的结构化转型,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体消费者对于食物尤其是生鲜食物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生鲜从最早只属于少数人群的奢侈品逐渐成为今天茶前饭后的消费必需品。根据国务院发布要求,2020年全民人均生鲜消费量要达到299公斤,这个标准较2010年提升了34%,给生鲜市场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农产品供给的不均衡,提高冷链价值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理形态造成了我国农产品生产环境的差异性,加之各地管理差异,最终呈现出生鲜农产品生产上的地域不均,山东与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生鲜产区,全国则呈现出“东密西疏”的供给趋势。
我国生鲜产量与供给能力整体呈现出东密西疏的格局,同时大中型城市群生产能力不足。西部地域由于耕地条件不足、地域辽阔物流设施不足等特点,生鲜生产能力较弱。供给的不均衡就使得农产品冷链价值大大提高。
大量进口农产品,需要完善的冷链系统
从对外贸易看,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果蔬、水产品和肉类生产国,但我国同时也是进口大国。根据海关数据,202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468亿美元。其中进口金额为1708亿美元;出口金额为760亿美元;贸易逆差为948亿美元。2020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冷藏食品进口国。大量的进口农产品刺激农产品冷链行业需求增长。
首个强标出台,行业规范发展
GB 31605-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是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物联冷链委等共同起草,历时3年编制完成的首个食品冷链物流强制性标准。
该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0年9月11日联合发布并将于2021年3月11日正式实施,其中对食品冷链物流的范围、基本要求、运输工具、运输、交接过程、配送温度、储存条件、追溯及召回等各方面进行了严格且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另外,还明确了该标准的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各类食品出厂后到销售前需要温度控制的物流过程。规范的发布有利于促进整体行业良性竞争,推动行业内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政策持续加码,行业迎来风口
冷链物流是保障流通过程中食品安全的有效方式。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进入快速阶段。在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17号建议的答复,将组织编制《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规划(2021—2025)》,继续推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及水平提升。
近年来冷链政策发布频率越来越密集,意味着冷链物流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随着各种利好政策的发布,冷链运输或将迎来新的机遇。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