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产业的综合影响。
未来企业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大数据生存
马云说了,互联网经济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联合一起。只有这两个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赢。这两者结合,就是数据化。互联网技术涵盖物联网、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等等,眼花缭乱的背后本质,就是数据化。
数据化的价值怎么体现呢?
一号店最早与宝洁和联合利华合作,推出试用商品,要求顾客给反馈,这个数据价值非常之高,他知道目标客户是谁,什么样的营销手段是最好的。而且数据虽然早期是零散的,但它在升级,经过一些有效的过滤和搜集,整合成信息。如果把这些信息和知识用数据模型,用决策优化模型描述出来,指导我们未来的决策,做出优化的决策,就变成了我们的智慧,所以数据升级是个进化的过程,一定要懂得如何去发掘。
2商业模式:终端-应用-平台万达通过智慧广场方式采集用户数据,通过大会员打通和大数据的积淀,很自然就会过渡到用户数据运营的商业模式。这个逻辑是很典型的互联网生态模式。阿里巴巴提出的“平台-数据-金融”就是这样逻辑,小米、乐视、京东这些生态公司也都是这样的逻辑。
终端,作为入口,抢占更多用户规模;应用,增加交互,持续沉淀粘性;平台,沉淀数据,衍生更多商业模式,比如金融。
3给予数据和用户,自定义产业边界原来对于产业边界的划分方式是根据产品,做手机的就是手机公司,做汽车的就是汽车公司。未来不见得就是这样。未来会出现很多跨界打劫的企业,其打劫逻辑是什么?抢占用户、抢占数据、抢占人才,自定义产业边界。
比如,未来小米很可能就是一个家经营年轻人的生态公司,顺丰有可能就是一家经营社区生活的生态公司。未来你是哪个行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掌握了这个产业的关键资源。用户和数据将成为未来商业至关重要的资产。
4“大平台+小而美”:生态or融入生态BAT等互联网企业,以及小米、乐视、海尔等产业型的互联网企业,都在试图打造大互联时代的基础设施,构建新商业时代的流量入口和底层生态。
万达在传统商业里面已然是一个生态,但在互联网的流量经济中,要面临与新生态阿里系这样互联网企业重新划分用户场景。如果对抗,两败俱伤;如果融合,则有机会建立起围绕用户生活场景的完整生态圈。
阿里在投资银泰,万达也在搞腾百万,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必然都会尝试与流量型的平台进行合作,进而抢占更多的用户入口。
选择做内容还是做平台?将是很多企业商业模式面临的第一个选择。5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服务对象是大众顾客、供应商、商家和合作伙伴。
它的未来首先会平台化,比方说很多很多电商不仅区域渗透,在几个大城市驻扎还有好多个仓库,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跟消费者们联系,还搞优惠券让大家转发。1号店这些电商,也在尝试O2O,还有流动的库存车,可以随时给各个不同的配送站补货,可以迅速渗透到销区。
云服务,SBY,这里有物流服务、营销服务、金融服务、数据服务等等。大数据应用,比方PIS系统,这个系统会实时的抓取72个网站、1700万个商品的实时数据,库存数据、价格数据、点击数据,搜集完之后就分析每个商品顾客的关联度、转化率,后台可以做很多的数据模型,可以价格策略驱动价格实时的改变。
个性化,大众营销的方式正在灭亡,大家已经开始过渡到窄众营销,比如对一个没有孩子的人展示婴儿服装是意义不大的,你要精确的知道这个顾客群体有什么特性。很多企业现在在做金融平台,提供保理产品、贷款产品、保险产品等等。
6传统零售行业转型零售环节,在传统商业环境之下的核心价值是打破信息不对称。通过层层分销和线下门店进行商品流通、展示和交付。互联网出现之后,进一步打破信息不对称,重新建立信任规则。使得传统零售模式一定程度失效。
未来而是单纯展示标准化产品的销售型门店不需要了,因为这部分职能被更高效的互联网平台给替代了。但是体验型的门店、便捷性的门店可能存在,因为消费者依然有这样的需求和生活场景。所以百货大楼可能没有前途,但是文娱体验型门店可能存在。其布局逻辑一直都没变:围绕用户生活场景展开。
上述文章整理自 鸡窝在线天使投行在广州(jiwoonline)
1%的疏忽毁了99%的努力
1%的疏忽毁了99%的努力,有的时候你尽了全力的努力,只因为一点点的粗心大意而前功尽弃,事实上这个现象在很多人身上都有,经常所用努力毁于一旦,很可惜的事情,今天就来讲讲1%的疏忽毁了99%的努力。
1%的疏忽毁了99%的努力1
空杯心态
大学期间有位学长和我说过:“大学生初出茅庐要有‘空杯心态’。”意思是说,从学校出来,不管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先倒掉,把自己当成一只空的杯子,这样才可以装更多的东西。
我毕业后在一家私营企业从事外贸工作,是别人眼里的“朝阳行业”。工作第一天,我抱着很大的热情,预备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复印、传真、打电话、接电话,都是些很琐碎的事情。虽然实习时有一些使用办公设备的经验,但还是出了些问题。一开始不好意思总去麻烦别人,可最后还是搞不定,只好硬着头皮再去请教别人。还好同事看我有问题都会过来帮我,才把这些小事情做好。第一天也许只给我这只“空杯子”装了一滴水,但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学无止境
公司张总是一个进出口贸易方面的行家,已有二十多年的进出口贸易经验,别的股东都说他是个“大宝贝”。一天早上,张总叫我和他去一家代理我们公司进口报关仓储的公司,这家公司在浦东机场,距离比较远。
大概四十多分钟的车程后,我们到达代理公司,进口部主管接待了我们。我仔细听了他们的谈话,对代理公司的整个物流流程有了很好的了解。张总问了很多问题,都是关于最新的物流知识以及行业信息,时间不长几个要害问题已经弄得明明白白。我惊奇于张总这么经验丰富还这样善于学习,我想他之所以成为“宝贝”,秘密就在于此吧。
责任至上
工作之初尽管我小心谨慎,但还是不幸出了差错。几个月前的一个周末,我带着预备好的对外付汇材料到银行,赶在下班之前将这笔钱汇到香港。当时我认真检查了金额、日期、发票、合同,确信没有问题然后交付银行。银行工作人员审核后,依照程序办理购汇付汇。
没想到周一一上班,我就被总经理叫到办公室。他的脸色很难看,第一句话就问我:“你给香港付款的账号写的是多少?”我马上意识到账号有可能出了问题:账号是香港方面通过短信发给我的,在我把它记下的时候,最后一个数字正好换行,我没有把短信继续翻下去,就此漏掉了最末尾的一个数字。
由于资金没有及时到账,导致香港那边不能按时付款,损害了公司信誉,也造成了少量经济损失。我当时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后来通过多方面和银行沟通,在最短时间内把这笔钱汇到了香港账户。
这件事情让我明白,有时候尽管你为一件事情做了99%的'预备,但也许就是1%的疏忽,前面的努力都会归零,甚至是负数。这也许就是职场生存的法则吧。为了记住这个教训,那张写错了账号的付款单被我贴在了工作记事本上,每当工作时一翻开就会提醒我:“责任”二字重千斤!
1%的疏忽毁了99%的努力2必须时刻保持紧张感,彻底贯彻完美主义,追求完美。产品制造的世界就是这么严格。
——稻盛和夫《思维方式》
京瓷规模还小的时候,几乎全都是直接从客户那里接订单进行生产。
销售人员去拜访客户,与客户商讨,客户会说:“我要做这样的陶瓷零部件,什么时候必须交货。”
于是我们的销售人员会回答:“一定按期交货。”接下订单。
客户就会按照零部件的交期,制定用到这个零部件的产品生产计划。
所以我们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前交货。
但往往就是这种时候,眼看就要到交货期了,结果由于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失败。
如果说从原料混合到成品完成需要15 天的话,如果在最终出货前的节骨眼上失败,就要重新再花 15 天。
于是不得不对客户说:“请再给我们 15 天的时间。”
这样的话,客户就会劈头盖脸地怒骂我们的销售人员“就是因为把订单交给了你们这种不靠谱的破公司,才把我们的生产计划都打乱了”“再也不跟你们做生意了”等。
销售人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公司。
然后我们不得不再次拜访客户,真心诚意地解释,尽量得到客户的谅解,尽可能早点交货。
正因为体会过这样心酸的经历,所以我深切地感受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所以京瓷迄今为止都贯彻完美主义的方针。
就是说,从制造到交货的全流程,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失误,也会导致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
所以必须时刻保持紧张感,彻底贯彻完美主义,追求完美。产品制造的世界就是这么严格。
人生也和工作一样,疏忽了最后的 1% 的努力,就可能前功尽弃。
要让自己的努力开花结果,必须始终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