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起源上来讲,正一源于汉朝,全真源于金朝。
2、从地理上讲,正一较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而全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在南方地区也有所穿插(全真南宗)。
3、从地位上讲,正一在古代(金元两朝除外稍可匹敌)一直处于受统治者承认的正统地位。近代随着茅山派的消失,正一派的式微,全真占据了茅山和正一的传统影响范围。
4、从修行方式上讲,龙虎主修符箓,尚外丹,多为火居道士(即可吃荤娶亲)但也有居宫观的居观道士,但无论如何戒律的执行还是十分严格的,在历史的长期演变之下,正一不在重视关于玄学(道教哲学)的研究。全真尚内丹,主性命双修。
5、从派别分化上讲,正一在元以后就没有什么大的分化变动,宗龙虎天师祖庭(现祖庭暂移台湾)。全真自创立之初便不断分化出大大小小许多派别,其中,最大的,也是最主流的是龙门派。
扩展资料:
全真派简介:
1、全真道,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遗教、秉东华演教、承钟吕传教,开宗于辅极帝君王重阳 。以全老庄之真、苦己利人为宗旨 ?。开宗祖师王嚞,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
2、早年曾应武举为状元,入仕,后辞官归隐。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镇遇仙,为汉钟离和吕洞宾,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赴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称全真七子。
3、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传统道家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家文化瑰宝重新整理。
正一派简介:
1、正一派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
2、进入当代,自1991年恢复对海外弟子授箓,1995年恢复对内地弟子授箓以来,基本上继承了传统规仪,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承办,所授箓牒,皆以“万法宗坛”为正宗,2010年开始授箓的“有牒无箓”现象得到了改善,真正从意义上完成了传统的授箓,是正一派历史性的转变和长足的进步。
参考资料:
红梅阁
位于红梅公园东南隅,与千年古刹天宁寺相对。古朴厚重,气势雄伟。红梅阁始建于唐昭宗年间(公元889——904年)属荐福寺的一部分,后划入玄妙观。宋、元、明三代,该阁几经废兴。现在的红梅阁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的。1990年整修一新。红梅阁建在两米高的土台上,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下有围廊。阁高17米,上下两层,座北朝南。南有云鹤纹石坊与石级,为出入通道,坊额刻有“天衢要道”四字。坊柱上刻楹联一副:“道有一源头立言立功立德;工无驻足希贤希圣希天。”阁前立有稀世之宝“冰梅石”柱。在宋代,红梅阁曾作贡士试院,后成为道院。传说全真道南宗始祖张伯端(号称 *** 真人)曾在此聚徒修炼,著有“悟真篇”。根据石刻《重建红梅阁记》载,道教全真道南五祖(张 *** 、薛道光、石杏林、陈泥丸、白玉蟾,都证道于此阁。清代前,上层祀压皇、斗姥、文昌;下层为祖师堂!祀道教“南五祖”、“北五祖”和“北七真”及张天师等。建国后,这里曾先后作博物馆、书画院。现楼上为常州名人事迹陈列馆,下为展览场所。
〔古诗文赏析〕 游红梅阁 清·赵翼
出谚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
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
红梅阁建于唐代昭宗年间,原为荐福寺的一个部分。宋代被烧毁。明代重建,又毁;后来,红梅阁便另在玄妙观的旧址重建。一度作为贡士的试院,以后改成道院,成了常州有名的游览胜地。
赵翼写的是首七绝“题壁”诗,着重描绘红梅阁的美丽风光,反映诗人寻春、赏春、爱花、惜花的心情,寥寥几句,意趣盎然。
红梅阁座落在常州城东门外,因此说“出郭”,这是写地点;“寻春”是写时间,也写目的,早春时节,红梅开放,正是看花的好时候;‘羽客家’就是道院,这是寻访的对象。一句话包容了丰富的内容,它告诉人们:作者的目的是去寻春,是去看花,并不是去学道和求仙。这就为下面三句设下很好的伏笔。
“红梅一树灿如霞”,这是全篇的警策之句,写得平易自然而又优美动人。当然,红梅阁的梅花不止一树,但即此一树,已显得十分烂漫,十分绚丽,望去便如一片红霞,一院春光。这是“以少总多”的手法,也仿佛是影视中的“特写镜头”,表现了红梅阁特有的风光情趣。
红梅阁原有个富于神话色彩的传说,使梅花也染上“仙气”。但诗人无意去写仙境,还是在写人间。他推出了一个道士在扫落花的镜头:“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这“樵阳”泛指道人、真人,也就是“羽客”,他是这里的主人。他正好还没有出外云游,而正在庭院的台阶上扫着落花,迎接客人呢。这是一个很美的意境:“扫花”既是扫径迎客,也是爱花惜花的表现。花开花落,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正因为红梅并非真只一树,它们有盛开着的,有先落了的;开着的花是美的,落下的花也是美的,而扫花的动作也是美的——因为它蕴含着一种美的感情、美的意趣。
去游览红梅阁,再读一下这首“题壁”诗,你会产生不少兴味,引起很多遐想与美感的。
(钱璱之)
〔现代散文〕 在朦胧晨雾或淅沥朝雨的红梅阁前,似乎更能勾起我对于这座重檐飞甍楼阁的遥远而飘渺的记忆。
我十四五岁时,还在中学里读书,也说不清是什么缘由,总爱独自在那时已衰败而荒凉的古阁前漫步着,眼前恍惚出现了一片红梅盛开,绚丽清艳,堪称“拟仙都之仿佛”。诗人赵翼的“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的诗句,不正是对这派良辰美景的漫吟和礼赞吧?其实,这份情动神摇正和那个神奇的美丽的传说交融在一起,引人探寻着,思索着……
据说元朝至正年间,常州府武阳县吏龚子彬因失手打死婢女,向府台自首,被判充军云南,路遇仙翁同行,竟当天往返于常州和云南之间,并将带回的云南红梅植于红梅阁周围,瞬间红梅怒放,宛如一片霓云。
这仅是《武阳志余》记载的红梅阁传说而已,但在获悉这个美丽故事后的数十年中,我心中却总是孕育着一个梦境:一个美丽的女子,飘逸的白衣衫,脸带宁静的微笑,飘飘然走了过来。纷纷扬扬的红梅花瓣,为她铺就一条虹霓般的道路,她便是那位被龚子彬“误中脑而毙”的婢女,正要向我报告龚子彬的故事是真的,世界上“知错而改”的龚子彬决不止一个……
美丽的梦是永远不会破灭的。尽管在过去那些岁月里,时时散发出诱惑人的向往只会是更加神秘,只会显得格外地空蒙奇幻,就如红梅阁前那块冰梅石上的图案,愈是不眨眼地盯着看,就愈是感觉到那浮雕般的古梅倩影渐渐地淡化开去,反而看不真切了;而后,连那模糊不清、隐隐约约的感觉也没有了——那杖石柱失踪了。但,深深的渴念,和着心底的千呼万唤,却更加牢牢地印在我心灵里,在我的记忆中闪光。
又过了好几年。听说红梅阁重又是游人络绎不绝了,这不仅因为浩劫后栽下的梅树已经灿然开放,还因为阁畔又树起了那杖千古奇石。于是,在一个拂晓前,我来到红梅阁畔,远远地就看到一片梅花绯红烂漫,拥着那座玲珑精致的两层古建筑,透露出不同风俗的风韵和一路幽香。由此,我忽感觉到有一种瑰丽、深沉、神奇的美在相互渗流着,融和着,也许这就是常州人为何乐于以“红梅”给街道、新村和优质产品命名的原因所在吧!是的,龚子彬的故事、美妙的奇石,曾经给人启迪和滋润,在永远的今后也将规劝世人“知错而改”,但这终究是个虚无飘渺的美丽传说,而作为人类要完全摆脱蒙昧,真正把握住自己的历史,走向完全文明的时代,那该是何等不易呵……
这里的泥土、溪流、草木、砖石,无不闪耀着红梅的光与影,而这座古阁也越发深含着无限的诗情画意,实在令我不忍马上离去……
(陈立仁)
〔民间文学〕 提起红梅阁,定要讲讲龚子彬。传说在元代,武阳县吏龚子彬在玄妙观飞霞楼审理狱册,命婢女每天送饭。一日外出回楼,已是饥肠辘辘,却不见婢女送饭菜来,即怒气冲冲回家,不问青红皂白,训斥棒打婢女,可怜婢女“误中脑而毙”。翌日,他在案桌下发现用案卷遮盖而已发馊的饭菜,猛悟枉屈了婢女,悔恨不已,感慨万千,长叹道:“此间积案如山怎知无冤?”遂一把火焚尽案卷,即向刺史请罪,被判流放云南。
常州刺史系云南人氏,便托龚子彬顺便捎回家书一封。龚被押解上路,出城时,迎面翩然来一老翁,声称愿与龚结伴同行,并将一根树枝折成拐杖,又解下腰间丝带一条,让龚子彬和解差城骑跨在拐杖上,双手紧挽丝带。不消片刻,便降落在一座红梅盛开的城市,原来已到云南。
龚子彬即进城为剌史递送家书,刺史的父亲见信上封缄竟是当天日期,问明原因,不胜惊讶,便随手写回信一封,让龚回常州传书。临行前龚子彬摘红梅数枝,然后与老翁一行照原样返回常州面见刺史,刺史见状不信,龚即出示云南红梅为凭,刺史方才信然。龚子彬将红梅植于飞霞楼四周,红梅竞迅萌新枝、花苞,并灿然怒放,飞霞楼由此改名红梅阁。龚子彬随仙翁飘然而去,行前,玄妙观道士问:“何日回来?”龚子彬指红梅阁前一石柱答:“此石开花,吾归期也!”三年后,石柱果然开出冰凌般的梅花图案,酷似红梅阁畔艳丽多姿的红梅疏影再现,这就是千古奇石“冰梅石”。
当然,神话故事中的仙翁和龚子彬再也没有返回。但红梅阁及其周围的红梅翠竹、小河假山等依然如故,它似乎在默默教诲着游人要“知错必改”。
(浩荣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