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驹桥,因位于浑河(今凉水河)上,故古名压浑桥,位于通州区西部,马驹镇北侧,横跨凉水河上,古代时这里是北京与山东、江苏、浙江一带往来的交通要道,马驹桥镇因此成为北京东南郊最大的商贸集镇。
辽金时这里叫马驹里,桥以地名。元在此建木桥,水涨即毁,商民往来均需渉水,非常不便。明代天顺六年(1462年)将其改为九孔石拱桥,次年建成,明英宗赐名为“宏仁桥”。桥长25丈,宽3丈,9孔,后因年久失修,石桥塌毁不能通行,且造成河道淤塞,河水泛滥成灾。
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时改为七孔,恢复马驹桥原名。新桥全长70米,宽7米,南北走向,并疏浚河道,于桥上游修复、新建河闸14处。桥南侧东西各有一座碑亭,东为重修马驹桥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立,西为重修碧霞元君庙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立。
碑亭前的山坡上,即为碧霞元君庙,俗称“大南顶”,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坐南朝北,共三进院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为碧霞元君的诞辰,前后四日举办庙会。
解放后,原拱桥已不适用,于1962年改建通黄公路时拆除,新建钢筋混凝土桥,桥下设水闸,长62.7米,宽8.4米,7孔,孔径8.75米。后为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又在旁边修筑干渠,1969年拆除碑亭,现仅余两座石碑和碧霞元君庙遗址。
马驹桥镇原是北京重要的粮食产地,近年来经过多次环境治理,提倡绿色农业,形成了北京市东南郊区的一片绿洲。镇从农业转向工业,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交通便利,国家环保产业园区就坐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