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即要求管理组织实现高效率、高效益的目标。海博物流公司对于企业来说,就要求精简机构,工作部门不能虚设而应根据需要设立。可以有官有兵,也可以有官无兵或有兵无官。工作人员,责任分明,运转灵活。还要提倡开短会,说短话,深入基层,少发文件,多利用现代化信息传递工具。对于国家来说,要引导流通组织实现社会化、现代化、合理化和国际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建成大物流的统一体系,从物资的生产销售到配送供应,实现物流合理化,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如何实现管理组织的现代化?笔者认为要应该实行扁平式的组织结构。 2.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即要从经验管理转变到广泛应用管理科学,并促进各个管理系统由局部优化发展到整体优化。例如,重视建立厂长(经理)为核心的决策组织体系。按决策的工作程序,配套应用市场预测、量本利分析、可行性研究、目标管理、决策技术、管理数学等方法,尤其要实现决策方法科学化。其他方面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则是保证实现决策目标的重要条件。我国今后的任务,是要重视学习,积极参加国内、国际交流,应用他人成功的科学管理方法,同时注意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提高,创造新的科学管理方法。从决策到具体工作,可以应用的科学管理方法很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选择,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3.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即要实现以应用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管理技术装备上的现代化。在商流、物流、信息流方面,国际上已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于物资计划、采购、供应或销售的各个环节,以及文件编印、数据传输、市场信息联网、汇集与分析等,还拥有现代化仓库管理的电子控制系统,运输、装卸的电子调度指挥系统等。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物流机械设备性能落后,传递商情还靠手工操作。这种物流管理手段需要的硬件品种不全、软件开发滞后的局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过来。 4.管理人员的现代化。 即要求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素质,具备专业技术业务知识与能力。同时要求用人专长,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我国处于高技术创业之始,要十分重视在物流部门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因为专业技术人员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中坚力量,而建设现代化的物资流通产业,人才同样是最重要的因素。物流管理是边缘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专业人才,物流部门都很需要。要提高物流部门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的比例,尽快改变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求状况。为此,物流部门要鼓励职工热爱本职工作,自学成才,还要举办高级研修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上海及深圳等内地省市的物流业迅速崛起,未来数年更大有超越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趋势。民建联昨日邀请 *** 代表及约50位物流业代表,共商如何推动本港物流业持续发展。有业界成员指,本港物流服务收费比内地高昂,加上在「超级港」的发展趋势下,前景令人担心,促请特区 *** 协助业界提升竞争力。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鉴林在研讨会上表示,深圳及广州等地的物流发展对本港带来挑战,特区 *** 不能只奉行「小 *** 」模式,反而应在经济规划政策上主动领导业界寻求出路。保昌控股董事总经理兼中国香港航运物流协会理事罗伟民表示,以处理一个40呎标准柜为例,本港运输费比盐田高出600至1
000美元,以一年100个柜计算,商人选择到盐田运送,一年已省回65
000美元,可见本港尽失市场优势。 代表质疑 *** 支援不足他又指,物流业走向「超级港」发展,选用的货船愈来愈大,往往亦只集中选用一个港口,令本港与内地业界出现「有你无我」的竞争,进一步威胁本港业界发展。但有代表相信,中央不会让本港成为「废港」,促请特区 *** 与中央沟通,强化业界优势;有代表也质疑特区 *** 支援不足,例如大屿山物流园至今仍未落实。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副秘书长谢小华回应指,本港不能单靠减低成本以提升竞争力,反而要双管齐下,善用资讯科技提升效率, *** 下年初将为业界试行内置资讯系统,提高司机配套。她又强调, *** 于05年开始已就大屿山物流园计划进行研究,现正进入环境评估的最后阶段,而当局在一站式物流园建成前,已于大埔及青衣批出15公顷用地,让业界发展物流中心,未来9个月也会在葵涌再批出18公顷土地。 谢小华:当局续与业界沟通她承认,深圳港口运力预期升幅接近一倍。但她重申,本港业界同样有效率快、过关手续清晰,以及资讯透明等优势。她表示,当局已召开经济高峰会,会继续与业界沟通,共同探讨中国香港物流业发展前景。 在民建联举办的「强化即时转运推动物流业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物流界和运输界人士纷纷表示对中国香港物流业发展前景的担忧。 *** 官员、民建联人士分析中国香港物流业所处严峻形势,并提出「即时转运」、发展中国香港自身经济出路做世界贸易平台等积极应对措施。 国家「十一五」规划表明要「支持中国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旅游、资讯等服务业,保持中国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地位」。而现时中国香港物流业却面临内忧外患,政务司司长许仕仁更是提出「物流边缘化」的言论,民建联为此发表了「强化即时转运推动物流业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昨日,民建联召集 *** 官员、物流业组织和运输业界代表,共同研讨中国香港物流业的持续发展之路。研讨会出席者有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副秘书长谢小华、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鉴林、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兼中国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黄定光、民建联中委兼前民航处处长林光宇以及货柜码头商会有限公司执行总干事李鸿锵等。 以最短时间付运出口 目前中国香港的总货柜吞吐量虽然仍居世界首位,但去年的增长率仅为百分之二点八,而新加坡则为八点九,深圳的增长率达到十八点六,上海更高达二十四点三,加上这些极具竞争的国家和地区有着成本廉宜,以及土地的优势;而中国香港受制于三高成本的内忧困扰:高地价、高租值、高工资,中国香港的码头处理费更是世界上最昂贵。 基于中国香港物流业所处的严峻局势,陈鉴林重申「即时转运」的概念,也就是货物在中转站能按客户需要,以最短的滞留时间付运出口。他说,效益高可以抵销高成本的劣势,甚至可以在成本较高下维持自己的优势。他表示,不赞同「小 *** 、大市场」, *** 不应该是被动的,应与社会一起解决问题。 作为 *** 的代表,谢小华分析了中国香港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和窘迫处境,以及「十一五」给中国香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黄定光则表示,中国香港可以成为连接世界各国和内地的贸易平台,这是中国香港经济发展的出路,物流问题就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