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涌村是东莞市四大名乡之首,中堂镇的文物之乡,源远流长,有史以来人才辈出,其所遗留的文物古迹从历史的角度来衡量,堪称一笔珍贵的财富,随着时代变迁,岁月的侵蚀,目前所能见到的遗迹寥寥无几,为了使这笔珍贵的遗产得到永久的、较为完整的保存,近年来,潢涌村加大了对村内文物的保护力度。 潢涌黎氏大宗祠,位于潢涌德本坊,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系潢涌黎氏通族总祠。占地总面积4878.28平方米(7.32亩),其中主体建筑1886.74平方米,荫后园面积2991.54平方米。大宗祠坐北向南,三进院落,两个天井,四合院式布局。主要建筑有头门(一进)、中堂(二进)、寝宫(三进)。三进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第一进头门面阔三间,27.66米,进深两间,7.65米,顶高8.6 大宗祠整体建筑模拟长寿龟形,头门前边傍水有二码头,为龟前足,中间有石为龟头,祠后池塘有两条龟后足和龟尾。2米。左右有包台,两侧有包厢。前檐挂“钦旌德本”木匾,大门口上方挂“黎氏大宗祠”木匾,后檐挂“少司寇”木匾;第二进中堂宽14.4米,进深10米,前檐两边均挂“金马玉堂”木匾,正中立木质屏风,上挂“忠孝堂”木匾;寝宫三间,面宽19.7米,进深9.2米。前檐两边挂“进士”木匾,门额正中挂“文章御史”木匾,左挂“竹苞”木匾,右挂“松茂”木匾。寝宫正中供奉先祖牌位,供族人拜祭。两侧有厢房,东西各15间。屋脊均为龙船形陶瓷灰塑花脊,图案多样,色彩艳丽。柱为红砂岩石柱或东京格木圆柱,共61根,与中国传统建筑崇尚对称、只能为偶数的惯例不同。柱础多为复倾莲花红砂岩石础,刻花讲究,明快简洁。主体建筑犹如龟脊,一间间房屋瓦片好似一片片龟甲。中堂建筑高于头门、寝宫及两侧厢房,从空间上形象地展示出龟脊的中间凸起。头门、中堂、寝宫三进不在同一轴线,首进北偏西15°,中进北偏西17°,后进北偏西16°40',以示“灵龟”之灵,生动活泼,风水学中称为“三元不败”布局。每逢下雨,祠堂的积水,不是向前流走,而是逆向往后流淌,通过一渠汇入祠后池塘。天井地面有时出现“金钱湿地”形奇观。在广东省公布的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上,中堂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潢涌村黎氏大宗祠榜上有名,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黎氏大宗祠亦为东莞文物八景之一。
潢涌 双门邸,又称侍郎祖居。明刑部左侍郎黎光因受诬被贬而卒于山丹。永乐皇帝感念黎光忠贤而冤死,谥光为刑部左侍郎,并在其家乡潢涌赐建双门邸一座,以彰其忠贤。 潢涌双门牌楼位于仁和坊,原是一座砖瓦门楼,一层,高约4米,正面中间有一石拱门,宽2米,高3米。 门额刻有“侍郎祖居”四个大字,门联为“潢溪西锁钥;京兆大门闾”。进门为大堂,宽6米,深3米。后墙有两个稍窄的石拱门,与正面大门呈品字形。门前右侧立一石碑,刻有“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以敬光之忠君、廉洁、爱民。走过双门邸不远的里巷口,还有一座牌楼,牌楼横额刻有“御史芳声”四个大字,再前行至黎光祖居横里巷又有一门楼,横额刻有“御史第”三字。上述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1994年12月,潢涌管理区投资,在双门邸旧址进行重建。新建双门邸,两层,面宽10.25米,进深5.6米,通高10.48米。一层正面中间有一长方形大门,门联及匾额与昔日相同,字体由时任东莞市市长黎桂康书写。中为大堂,后墙有两个稍小的拱形门,与前门仍呈品字形分布,绿色墙面;二层为仿古建筑,八圆柱承托,房顶覆**琉璃瓦。正面檐下挂“少司寇”石匾,背面檐下挂“御史芳声”石匾。雄伟壮观,为潢涌胜迹之一。荣禄黎公家庙、京卿黎公家庙、京卿祠道、潢涌文阁及居仁里、诗家坊、文明启迪、奕世文林门楼等明清建筑,工艺精美,形成明清古建筑一条街。潢涌古建筑,雕梁画栋,古巷深幽,古风犹浓。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潢涌村。中堂德本公园一期工程,投资金额为980万元,选址位于中堂镇滨江路旁,规划用地面积约50亩,地块之前为休闲公园,计划升级改造为体育公园,建设足球训练场、篮球场、自行车道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