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三中好。
荔浦市第三中学位于荔浦市荔城镇金鸡坪工业园区北400米处,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全日制国有公办一级普通高级中学。
荔浦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县级市,由桂林市代管。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南部,居柳州、桂林、梧州、贺州、来宾五市之间。
荔浦县的2014年的荔浦
荔浦三中很好,荔浦三中是一所全日制国有公办一级普通高级中学,学校师生在区内外教学教研比赛中频频获奖。学校先后被授予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德育先进学校”、“体育卫生先进学校”、“文明小区”、“绿色学校”等称号。所以荔浦三中很好。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三期叠加”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审时度势,超前谋划,精准施策,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7.47亿元,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15亿元,增长25.1%;财政收入8.49亿元,增长10.1%;规模工业总产值159.31亿元,增长2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6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42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9648元,增长13%。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增加值、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5项指标的增幅均居全市第一,农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2项指标的增幅居全市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全市第三,基本实现了“保四争三望一二”的目标。
农业
解放后,荔浦县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949年至1957年,由于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52年粮食总产量5739.91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9.95%。1957年粮食总产6106.3万公斤,比1952年增长6.38%。这段时间年递增1.25%。
1958年至1961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县内出现瞎指挥、浮夸、高征购、反瞒产等一系列严重失误,使人民生活陷入极大的困境,农业生产受到挫折。1962年粮食总产下降到5631.78万公斤,平均每年递减1.6%。这段时期,商业也因农副产品的减少而造成商品短缺,加之封闭圩市,造成贸易萧条,国营
商业贸易额急剧下降。1962年以后,由于贯彻中共中央制订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并致力于农业技术的改革,水稻产量在1963年推广矮杆品种后逐年提高,1965年粮食总产达7168.7万公斤,比1957年增长17.4%。
1981年,县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3年,粮食连年丰收。1982年,粮食总产突破1.5亿公斤,1983年达1.627亿公斤,平均亩产336公斤。1985年由于农业技术不断革新,积极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在种植田亩略有减少的情况下,总产仍达15284万公斤,亩产平均371.6公斤。至1989年全县粮食总产16635.9万公斤,为1949年粮食总产的3.18倍。1990年,荔浦县在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有15357万公斤。
工业
解放前,荔浦县的工业基础薄弱,只有从事手工生产的纺织、打铁、缝纫、木作、造纸、酿酒等小作坊,全县有个体手工业1962户,1949年工业总产值219.36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解放后,人民政府致力于电力、冶金、机械、建材、纺织、造纸等工业建设,工业生产由手工操作发展到半机械化、机械化。1951年,全县有个体手工业2133户,并开始有了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1956年,个体手工业改造结束,促进了县境工业的发展,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546.67万元,为1949年的2.5倍。国营工业产值132.61万元,比1954年增加1.5倍。
1958年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而兴起的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给县内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1年至1975年,荔浦县着重于电力工业的建设,扩大和增建大江、古信、古楼电站及农村小型水电站,电力工业的发展成为全县工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1975年工业企业增至85家,比1966年增加49家;工业总产值2028.45万元,是1957年的3.7倍;全民工业产值1086.43万元,是1957年的8.2倍。
1981年以后,县内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
针,实行了各种改革措施,调整了工业结构,从而进入了一个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时期。尤其在1984年以后,进一步实行放宽搞活的政策,食品工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县内形成了以食品工业为龙头的工业体系,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日益突出,使工业产值连年以较大的幅度上升。1984年工业总产值5754万元,其中食品工业产值为3404万元,占59.16%;1985年工业总产值8530万元,食品工业产值5591万元,占65.5%。至1988年,食品工业产值达11128万元,占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值的64.29%,当年工业总产值17310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4倍多。乡镇工业总收入12270.89万元,比1985年翻了2.4番。荔城镇企业收入1.0276亿元,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百颗星之一。1990年,全县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87家,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64家。全年工业总产值23329万元,食品工业产值达15959万元,占68.41%。当年工业总产值为1980年的7.26倍。从1979年至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8.8%。
工业的逐步发展,使县内工农业产值的比重逐年变化,1950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79%;1979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63%;1985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3.82%,;1988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15%;1990年,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5.5%。由于工农业生产比重的变化,荔浦已由一个单纯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工农业并举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