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年)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省北端、甘肃省文县一带。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剑南 外文名 :Jian Nan 类型 :地名 成都府蜀郡,治蜀县,辖十县 彭州蒙阳郡,治九陇县,辖四县 蜀州唐安郡,治晋原县,辖四县 汉州德阳郡,治雒县,辖五县 嘉州犍为郡,治龙游县,辖八县 眉州通义郡,治通义县,辖五县 剑南道北部, 邛州临邛郡,治临邛县,辖七县 简州阳安郡,治阳安县,辖三县 资州资阳郡,治盘石县,辖八县 巂州越巂郡,治越巂县,辖九县 雅州卢山郡,治严道县,辖五县 黎州洪源郡,治汉源县,辖三县 茂州通化郡,治汶山县,辖四县 翼州临翼郡,治卫山县(翼针),辖三县 维州维川郡,治薛城县,辖三县 戎州南溪郡,治僰道县,辖五县 姚州云南郡,治姚城县,辖三县 松州交川郡,治嘉诚县,辖四县 当州江源郡,治通轨县,辖三县 悉州归诚郡,治左封县,辖二县 静州静川郡,治悉唐县,辖三县 柘州蓬山郡,治柘县,辖二县 恭州恭化郡,治和集县(广平县),辖三县 保州天保郡(云山郡),治定廉县,辖四县,原称奉州,沦陷于吐蕃,收复后改名保州 真州昭德郡,治真符县,辖四县 霸州静戎郡,辖四县 乾州,辖二县 剑南道南部 梓州梓潼郡,治郪县,辖九县 遂州遂宁郡,治方义县,辖五县 绵州巴西郡,治巴西县,辖八县 剑州普安郡,治普安县,辖八县 合州巴中郡,治石镜县,辖六县 龙州应灵郡,治江油县,辖二县 普州安岳郡,治安岳县,辖六县 渝州南平郡,治巴县,辖五县 陵州仁寿郡,治仁寿县,辖五县 荣州和义郡,治旭川县,辖六县 昌州,治昌元县,辖四县 泸州泸川郡,治泸川县,辖五县 保宁都护府 唐代的地理名词:道 唐朝行政区划:贞观十道 关内道 | 河南道 | 河东道 | 河北道 | 山南道 陇右道 | 淮南道 | 江南道 | 剑南道 | 岭南道 唐朝行政区划:开元十五道 关内道 | 河南道 | 河东道 | 河北道 | 陇右道 淮南道 | 剑南道 | 岭南道 | 京畿道 | 都畿道 江南东道 | 江南西道 | 黔中道 | 山南东道 | 山南西道红军长征的结果:革命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
林西县1908年建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清廷巴林王扎噶尔放垦蒙荒,至4月已放垦了北至西乌珠穆沁旗、南至巴林桥、东至查干沐沦河、西至克什克腾旗刘家营子,南北约长二百里,东西约宽五六十里,至此基本奠定了林西县境域。同年12月27日,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拟在巴林部西新建一县,初定县名“巴西”,即初拟的林西县名。1908年2月2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清廷准奏,将原拟定的巴西县改为林西县,林西正式建县。
红军长征的结果革命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张国秦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理番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秦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
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
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