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述
(1)提出了弧形构造控水模式,发展了构造控水理论,为宁南缺水地区地下水勘察奠定了理论基础。
宁南再生前陆盆地和拉分盆地的构造控水模式为本课题首次提出。此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利用在已有再生前陆盆地或拉分盆地中建立的储水模式应用在其他同类盆地中,为勘察空白区的找水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开拓性地对宁南地区地下水系统进行了整体划分。
宁南地区以往从未进行过地下水系统划分,这使得地下水补径排模式难以确定,地下水资源评价难以清晰地阐述。本次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具有开拓意义,为分析该地区地下水补径排关系和评价当地地下水资源奠定了基础。
(3)发现隐伏深埋岩溶蓄水构造类型,在“找水禁区”取得找水重大突破。
下马关地区在历史上的多次地下水勘察均认为这里无含水地层,是“找水的禁区”。
项目组利用自己发现的隐伏深埋岩溶蓄水构造类型推测这一地区可以找到较为丰富的深埋岩溶裂隙水,并经钻探证实,这是宁南地区找水的重大突破,为指导同类地区找水提供了重要依据。
(4)揭示了宁南极端干旱区(降水量<300mm)土壤水运移规律,建立了相关参数指标体系,填补了该类型区的水文地质参数空白。
宁南地区在本次工作之前未开展过水分运移试验研究,我国其他地区的气候和地层情况与宁南地区也有较大差别,已有研究成果难以借鉴。
本课题提出了清水河平原两种包气带岩性中的水分运移模式,并获得了天然和灌溉两种条件下的水文地质参数,填补了宁南地区降雨入渗参数的空白,为综合评价当地的地下水资源提供了新的参数。
(5)罗洼探采结合孔对地层取得新认识。
利用区域地质资料,以及项目组总结出的隐伏深埋岩溶蓄水构造类型,认为彭阳县罗洼乡也存在奥陶系巨厚层灰岩,可能是富水地层,但通过施工探采结合孔,发现原认为是奥陶系灰岩地层的部位为石炭系含煤地层,地下水缺乏。虽然该探采结合孔未取得找水突破,但为该地区的地层分布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本项目成果主要为宁南地区以及同类型的西北干旱缺水区水资源综合评价和找水打井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对这些地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解决西北矿区水资源缺乏与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可行的新思路。
三、推广转化方式
本项目技术成果适用于宣传报道、会议交流和技术咨询三种方式进行推广转化。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联系人:申建梅 张发旺 陈立
通讯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268号
邮政编码:050061
联系电话:0311-67598657
电子邮箱:shenjianmei1965@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