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6年,批准为革命老区乡;全镇普及自来水。
1991年,投资40万元的雀尾岭道路改建工程破土动工,于1994年10月竣工。
1992~1994年,全镇各村普及闭路电视。
1993年,投资55万元的常绿镇中学综合大楼动工兴建,1995年竣工。
1994年,投资52.26万元的医疗大楼动工兴建,次年竣工。
1995年,投资35万元兴建北黄完全小学,次年投入使用。
1996~1997年,总投资50万元的金融大楼建成。
1997年,由富阳市交通局投资10万元,镇、村、村民三方集资40万元兴建的北黄柏油公路建成并通车。
1998年,投资66万元的电力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68万元的枫桐坞水库建成;实行殡葬改革,全面推行火化。?
常绿镇是农业镇,以种植业为主,尤其是山林生产,素占农业主导地位。开辟杉木林基地233公顷,建成林特优产品基地340公顷,主栽品种有茶叶、食用竹、青梅、板栗、雷竹、杜仲等20余种,达到了粮丰林茂,农业鼎盛程度。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等因素,粮食产量虽渐有下降,但山林基地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投入逐年增大,农业的基本面貌有较大改善。至2005年,全镇已完成改建山塘59个,兴建小型水库8座,修建溪堤堰坝35千米;建成林特产品基地5处,面积75公顷。农业总产值中80%以上产值来自山林产品产值。森林覆盖率达77.7%,为历史最好时期。
1991年,工业生产主要有造纸厂、包装印刷厂、家庭织布业、竹制品加工业等。1998年,全镇从事竹制品加工业的从业人员达4600多人,加工产品有蚕匾、畚箕、竹篮、竹椅、书架、豆制品加工工具等,竹编花篮是当时闻名于市的手工工艺品,形状有菱形、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六角形等十几种,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年创汇30万美元,一度成为外贸定点生产基地。后受出口渠道、市场价格等影响,竹制品加工业逐步下降,继而家庭织布业快速发展,成为全镇主导产业。至2005年,全镇有家庭纺织户1248户,其他工业企业23家,从业人员4141人,全为非公有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富阳市村南第二造纸厂1家,生产高级皮纹纸,是全市惟一的产品。全年工业产值中,纺织业产值38500万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65.4%。
1991年,商业网点有常绿供销社和常绿粮站,以及各行政村的供销社代销店。1992年始实行商贸体制改革,各村代销店转为个体经营。1993年,建立集镇农贸市场,占地面积260平方米,设摊位25个。至2005年底,全镇有个体工商户179家,其中“放心店”15家,超市1家,年营业总额1288.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