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清河镇阳城村的高跷走兽艺术是2-3人。
高跷走兽艺术介绍:
高跷走兽艺术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将人与兽巧妙组合,精心装扮,演绎一个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这种罕见的表演艺术仅存于运城稷山县。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其中的高跷走兽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稷山县阳城村的高跷走兽艺术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传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在阳城村的县城建成了火神庙,在正月二十九这天举行大型祭祀活动,高跷走兽表演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项;
从那时起,这项表演每年举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杨丙耀等老艺人凭着一种对祖先文化遗产的酷爱,将道具悄悄保存下来,使这项艺术得以继续传承。
阳城走兽高跷是庙会祭祀活动游行表演时的一种主要节目形式。因为走兽是一座大兽体,由两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饰演者均负重荷,脚下高跷必须是同步行走并协调一致。
表演时需要辅助配乐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调整两个人的步伐,难度极大,常使扮演者大汗淋漓。由于两人脚踩高跷,腰间装饰一个巨大的野兽,从外观看像真人骑兽表演,表演者披甲跨骑、气势威武雄壮,摆弄各种姿势,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现有的走兽造型基本都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经多次修补,原貌仍存。兽头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做出模型,再用软布、麻纸、草纸经胶多层裱糊、阴干,取模并修饰,上色油漆而成。
兽身主要由主架、竹板、麻带、麻丝、麻绳、铁丝、软布、草纸等缝制和绑缚,并粘贴、装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