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
雪浪街道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驻浪溪路,西、南邻滨湖街道,东接太湖街道,北为蠡湖街道。
位于滨湖区南部。东至太湖街道,西、南濒临太湖,北靠蠡园街道、蠡湖街道。面积66.2平方千米,人口7.49万人(2011年)。
辖吴塘、山军嶂、西林、大浮、南泉、壬港、南湖、贡湖、裕村、滨湖、南苑、石塘、许舍、葛埭、望溪、板桥、长广、龙川、雪浪19个社区。办事处驻山水东路28号。
太湖流域,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水多桥密,锡南地区的雪浪街道里就以桥多而闻名;
有较强的工业基础,拥有永兴水泥厂、抱犊崮汇成水泥厂等100万吨水泥产业,有“百万吨水泥乡街道”之称,有年产15万吨的煤矿一所。
扩展资料:
街道特色:
1、以桥名命名村名
说雪浪街道里桥多,真是名不虚传,仅以桥名命名村名的就占十三个行政村的大半。庙桥、方桥、新桥、板桥、钓桥就是直接以桥命名的村名;
进溪、葛埭两村也以进溪桥、葛埭桥命名,只是少了一个“桥”字而已。
还有一些以桥为名的自然村,如周仓桥、万思桥、陆店桥、何家桥、大杨桥、小杨桥、张西桥、周思桥、富长桥、许富桥、河庄桥、陶墅桥等,这些自然村落,有的以桥呼村巷,有的以村巷名桥,这就要看先有桥还是先有村巷而定了。
2、桥的命名
桥的命名也十分有趣。
如庙桥,则以花云将军庙在其旁而得名;周仓桥,传说三国名将周仓曾屯兵于此而得名;方桥,则在其街东有一小河,河上有四方小石桥一座而成名;
板桥,又以几块木板筑桥而成;新桥,又以老桥新造得名。
葛埭桥,传说因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练丹术家葛洪曾在其旁静修练丹,“埭之以桥”,筑起一座小桥,后人为纪念他,便以他的姓为桥名,一直流传至今。
陆店桥,传说明清之时,地处锡南交通要道之处,建有六家店铺而成名;
还有北闸桥、南闸桥,据说因桥东有明朝时财主所建的大粮仓和大晒场,建后才发现那里地处低洼,每到夏汛时,颇有淹没之虞,才在南北两条河的桥上建闸截水,南桥便为南闸桥,北为北闸桥,其中南闸桥在修建锡南公路时拆除。
3、著名的侨
雪浪山,因远远望去八面生风,四面皆横而又名横山,山下长广溪上的一座桥就称为横山桥。
境内最小而又名气最大的桥可能要算雪浪山上的“状元桥”了,它筑在山坡小涧之上,因南宋时无锡历史上第一个状元蒋重珍曾在雪浪山上的雪浪庵谭云阁读书,阁名便更名为蒋子阁,涧上之桥便改称为状元桥了,此桥为村民上山之必经。
庙桥街上有座景贤桥,则以桥两边田号拼接而成,即桥东为景字号田,桥西为贤字号田。还有一些有桥而 无村的桥名,如陆巷桥,本来桥北有个陆巷,后因战事被毁,村上人全迁他处而废巷;
还有“唐顾桥”,桥南为唐巷,桥北为顾巷,后两巷均不见踪影,桥名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4、建国后的桥
解放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雪浪街道境内新开了几条河,新建的桥均为现代双曲拱桥,大多以数字编号,有的以新筑道路命名,如浪溪路上的就称为浪溪桥,育才路上的称为育才桥等等。
有人说,桥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这话不假,因为只有盛世才会修桥,桥多乃经济富裕之象征也!
-雪浪街道
雪浪山风景区交通指南:乘k82,11路—公交三场—8路、68路至进溪桥下车即到
雪浪山东临苏州,南濒太湖,又名横山,因山顶有宋代建造的雪浪庵而得名,主峰海拔146米。无锡一名太湖研究名家告诉记者,雪浪山并不在太湖72峰之列,按高度,真正的太湖第一峰是位于苏州西山的“缥缈峰”,其海拔为336.6米。现在的雪浪山已被开发为雪浪生态园。在山顶看到一座极为气派的亭子,“太湖第一峰”五个大字熠熠发光。
太湖镇有关人士说,雪浪山被称为“太湖第一峰”,是因为雪浪山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这位人士如数家珍:“在雪浪山周边发现了6000年前先民生活的庵基墩、洪口墩、赤马嘴3个遗址;走出了无锡历史上第一个状元蒋重珍,并形成了独特的状元系列建筑及景点;雪浪山周边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仅北麓许舍镇上历史上就曾出了15个进士;雪浪山在无锡地区最早种茶,始于宋,盛于明,在清初被钦定为贡茶;雪浪山曾迎来朱元璋、朱建文、康熙、乾隆以及蒋介石等历史人物登临观光;雪浪山还曾建立早期的光复会和同盟会,开展民主革命活动。雪浪山拥有无锡如此之多的‘第一’和‘唯一’,‘第一峰’当之无愧。”
“状元路”探幽
无锡历史上第一个状元蒋重珍读书的地方——蒋子阁。据了解,蒋子阁原名谭云阁,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小楼,楼高轩敞,飞檐画栋。当地人将重建的蒋子阁有意识地打造成“状元楼”,在这里可以看到无锡历史上的众多金榜题名者。阁内有清代两江总督何桂清题写的“蒋子阁”和康有为题写的“蒋子读书处”匾额。康有为还给蒋子阁写了一块一米多长的深蓝色的“蒋子阁”匾,挂在阁内朝南壁的上方,苍劲有力,十分显眼。
历史上,无锡地区的书香门第都把男孩送到此地读书,如后来的状元邹忠琦、王云锦、顾皋等。记者看见,从横山寺后的幽深峡谷底,一条蜿蜒曲折的石阶路通向山上,这就是状元路,时而出没草丛密林,时而穿行山涧溪水。沿着状元足迹拾级而上,一路欣赏美丽风光。行至山腰,遇一深涧,上架一石桥,名状元桥。状元桥不大,仅用3块2米多长、厚薄不同的花岗岩石板搭架而成。虽构造简单,但不同凡响,若用石块敲打三块桥板,能听到三种不同的声音,在这山野里,格外悦耳动听。有人用它竟能敲打出一曲《孟姜女寻夫》,声美曲醉,故又名“三音桥”。离状元桥不远,便有一亭在路旁卓然而立,原为行人途中歇脚小憩而建,因蒋重珍常途经此地去谭云阁读书,后人便称为状元亭。状元亭依山而建,呈四方形,飞檐凌空,线条简洁,古朴雅致,别有风韵。在亭中依栏远眺,满目滴翠,野花飘香。耳听山谷松涛阵阵,涧水流音潺潺,一股灵气昂然而生,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之中。山上有一石碑,碑文刻有蒋重珍生平,极其珍贵。
蒋介石寻祖
蒋介石的祖籍是宜兴都山蒋家村。蒋介石曾认定他与宜兴蒋氏是“同祖、同宗、同根生”,因此曾寻上雪浪山拜祭先祖蒋重珍。
蒋介石与蒋重珍系同宗有无根据?据考证,当年宜兴县县长蒋如镜在阅读古书时,发现宜兴蒋氏一支在东晋时由江苏宜兴迁至浙江台州,这与蒋介石自奉先祖为台州迁奉化的蒋浚明相衔接。为此,蒋如镜向蒋介石呈现宜兴蒋氏宗谱。经调查,宜兴蒋氏系名门望族,其始祖为东汉初年浚道侯蒋横的儿子蒋澄,蒋横遭诬致死,蒋澄被放逐到阳羡(今宜兴、溧阳一带)。后蒋横昭雪,蒋澄封官。不仅如此,蒋氏家族还把祖宗上溯到周公姬旦的身上,说蒋澄先祖是助武王灭纣的周公的第三个儿子伯龄。凭着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望,当时正在发动内战的蒋介石自然愿意接受这个说法,为此还专程上雪浪山寻宗。
但蒋介石究竟几登雪浪山则存有争议。民间传说蒋介石曾先后两次登临雪浪山蒋子阁,追悼同宗。1929年,即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的第二年,他俩乘汽车直抵无锡,再改乘“苹果”画舫到雪浪山,登临“蒋子阁”,瞻仰先贤读书处。第二次登雪浪山是在1948年5月,5月1日国民党召开“行宪国民大会”,蒋介石当选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
5月20日总统就职典礼刚结束,蒋介石决定到无锡避居数日,5月23日,蒋介石夫妇一行到达无锡后,下榻在蠡园的景宜楼,第二天乘汽艇,从蠡园出发,经五里湖,过石塘桥,进长广溪,到横山桥上岸,蒋步行登山至雪浪庵,喝雪浪茶,重登蒋子阁。这些当时的无锡志都有记载。不过研究者发现,1946年10月30日,蒋介石夫妇抵锡“避寿”,次日游太湖登雪浪山,宋美龄至半山腰状元亭后未再上山,蒋则从横山桥步行登山,至雪浪庵、喝雪浪茶,重登蒋子阁,逗留了40多分钟即下山。那么他就是三次来这雪浪山了。
雪浪茶传奇
蒋子书院的西院一口潭水,当地人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八德龙潭。据说,这是一口永不干涸的山泉,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里为天然活水,长年从岩石缝中渗出,不见源头,却终年不竭。.雪浪山的茶树,早在宋代就已闻名。雪浪庵高僧种植的茶树,同八德龙潭可谓茶水相融,相得益彰。而更加宝贵的是龙潭水泡制的御茶了。记者在“贡茶林”里看到,密密麻麻的茶树十分健壮。据《无锡市志》记载,无锡最早的茶当数雪浪山之本山茶。明、清年间,雪浪本山茶已闻名城乡。乾隆年间的经学家秦蕙田(无锡人)每年谷雨前,总要派人回家乡采办春茶,还用银壶装取雪浪庵旁八德龙潭的乳泉水,供泡茶用。秦蕙田还把此茶献给乾隆皇帝品尝,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下旨御定无锡雪浪山本山茶为“贡茶”,且年年进贡直到清末。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在这里用竹炉品尝二泉水和雪浪茶,并亲自题诗,赐以“竹炉山房”匾额,还将仿制的竹炉带回皇宫,收藏在北京玉泉山的静明园。据介绍,原来的贡茶树至今还保留了148株,而“太湖翠竹”就是在雪浪贡茶的基础上研制开发的,目前已经誉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