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根据城郊乡窑州附山园遗址的出土文物考证,最迟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汨罗江畔繁衍生息,属于大溪龙山文化范畴。出土的石斧、石锛、钵、罐、穿孔器盖等文物中,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灰陶、黑衣红陶,主要文饰有绳纹、几何印纹、彩陶、按纹、刻划纹等,还有江南堤遗址出土的鱼网坠,足以代表当时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东周庄王七年(前690),楚武王灭罗子国,将其遗民从宜城(今湖北宜城)迁至丹阳(今湖北秭归)附近的枝江。次年,楚文王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枝江靠近郢都,“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鼾睡”,随后将罗子国遗民迁至湘江流域,筑城于汨罗江尾闾南岸(今汨罗城区西4公里处),故名罗城。其境域包括今湘阴、汨罗、平江三县(市)及岳阳县南部和沅江市东部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社会变革频繁的时候,境内人丁兴旺,经济发展较快。汨罗江北岸大量的战国墓群和汨罗山战国墓出土的铜剑、铜戈、铜镞,以及收集的铜鼎、铜斧、铜镜、辖、马衔等,是有力的证明。 秦始皇帝26年(前221),以罗子国移民领地设置罗县,治所设罗城,隶属长沙郡。西汉高祖5年(前202)徙衡山王吴苪为长沙王,长沙郡改为长沙国,罗县随隶。东汉建武7年(公元31年)恢复长沙郡,隶荆州,罗县仍隶长沙郡。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划出罗县东部置汉昌县(即平江县)。建安13年(公元208年)12月,荆州牧降刘备,罗县随隶。建安20年(215)5月,刘备与孙权议和,划湘江为界,分荆州而治,罗县属吴国,直至三国末年。晋太康元年(208),西晋灭吴,罗县仍隶荆州长沙郡。 南朝宋元徽2年(474),析罗县、益阳、湘西三县的沿江沿湖地区设置湘阴县。境内分隶罗县和湘阴县。 梁大通2年(528)至太平元年(556),置罗州。州治设在夹城(今汨罗镇夹城村)。析罗县南部置湘滨县,县治设城江城(今川山坪镇常公村);析罗县东部、吴昌县西部置岳阳县,县治设长(今长乐镇新村);析罗县北部置玉山县,县治设玉山城(今屈子祠镇农科村玉笥山)。建岳阳郡,郡治设今长乐镇长南村。岳阳郡辖罗县、湘阴、湘滨、玉山、岳阳、吴昌等6县。境内分隶罗、湘阴、湘滨、玉山、岳阳5县。 隋开皇9年(589),撤销岳阳郡设置玉州,州治设在今屈子祠镇农科村的玉笥山,吴昌、湘滨两县并入罗县。湘阴县并入岳阳县。境内隶罗县、玉山县和岳阳县3县,同隶玉州。开皇11年(公元591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撤玉山县并入湘阴县(治所在今长乐镇长乐街)。境内分隶罗县和湘阴县。次年撤玉州改为岳州,罗县和湘阴县改隶岳州。大业3年(607),岳州改为罗州,后改为巴陵郡(治所在今岳阳市城区),罗县及湘阴县先后隶罗州与巴陵郡。大业13年(617),罗县县令萧铣据巴陵起兵反隋,号称梁王,罗、湘阴两县属梁。 唐武德4年(621)11月,行军总管李靖在攻降萧铣后设置巴州。两年后改巴州为岳州,罗、湘阴两县先后随隶。武德8年(625),撤罗县并入湘阴县(治所今川山坪镇城江村),隶岳州。从此时历经五代、宋、元、清和中华民国时期,至1966年2月,历时1341年,汨罗境地隶属湘阴县。 1966年2月,根据国务院和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析湘阴县东部置汨罗县,县城建于高泉山。汨罗县隶岳阳地区。1986年1月撤地建岳阳市,汨罗县随隶。198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汨罗县,改设汨罗市(县级),仍隶岳阳市。 根据城郊乡窑州附山园遗址的出土文物考证,最迟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汨罗江畔繁衍生息,属于大溪龙山文化范畴。出土的石斧、石锛、钵、罐、穿孔器盖等文物中,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灰陶、黑衣红陶,主要文饰有绳纹、几何印纹、彩陶、按纹、刻划纹等,还有江南堤遗址出土的鱼网坠,足以代表当时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东周庄王七年(前690),楚武王灭罗子国,将其遗民从宜城(今湖北宜城)迁至丹阳(今湖北秭归)附近的枝江。次年,楚文王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枝江靠近郢都,“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鼾睡”,随后将罗子国遗民迁至湘江流域,筑城于汨罗江尾闾南岸(今汨罗城区西4公里处),故名罗城。其境域包括今湘阴、汨罗、平江三县(市)及岳阳县南部和沅江市东部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社会变革频繁的时候,境内人丁兴旺,经济发展较快。汨罗江北岸大量的战国墓群和汨罗山战国墓出土的铜剑、铜戈、铜镞,以及收集的铜鼎、铜斧、铜镜、辖、马衔等,是有力的证明。 秦始皇帝26年(前221),以罗子国移民领地设置罗县,治所设罗城,隶属长沙郡。西汉高祖5年(前202)徙衡山王吴苪为长沙王,长沙郡改为长沙国,罗县随隶。东汉建武7年(公元31年)恢复长沙郡,隶荆州,罗县仍隶长沙郡。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划出罗县东部置汉昌县(即平江县)。建安13年(公元208年)12月,荆州牧降刘备,罗县随隶。建安20年(215)5月,刘备与孙权议和,划湘江为界,分荆州而治,罗县属吴国,直至三国末年。晋太康元年(208),西晋灭吴,罗县仍隶荆州长沙郡。 南朝宋元徽2年(474),析罗县、益阳、湘西三县的沿江沿湖地区设置湘阴县。境内分隶罗县和湘阴县。 梁大通2年(528)至太平元年(556),置罗州。州治设在夹城(今汨罗镇夹城村)。析罗县南部置湘滨县,县治设城江城(今川山坪镇常公村);析罗县东部、吴昌县西部置岳阳县,县治设长(今长乐镇新村);析罗县北部置玉山县,县治设玉山城(今屈子祠镇农科村玉笥山)。建岳阳郡,郡治设今长乐镇长南村。岳阳郡辖罗县、湘阴、湘滨、玉山、岳阳、吴昌等6县。境内分隶罗、湘阴、湘滨、玉山、岳阳5县。 隋开皇9年(589),撤销岳阳郡设置玉州,州治设在今屈子祠镇农科村的玉笥山,吴昌、湘滨两县并入罗县。湘阴县并入岳阳县。境内隶罗县、玉山县和岳阳县3县,同隶玉州。开皇11年(公元591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撤玉山县并入湘阴县(治所在今长乐镇长乐街)。境内分隶罗县和湘阴县。次年撤玉州改为岳州,罗县和湘阴县改隶岳州。大业3年(607),岳州改为罗州,后改为巴陵郡(治所在今岳阳市城区),罗县及湘阴县先后隶罗州与巴陵郡。大业13年(617),罗县县令萧铣据巴陵起兵反隋,号称梁王,罗、湘阴两县属梁。 唐武德4年(621)11月,行军总管李靖在攻降萧铣后设置巴州。两年后改巴州为岳州,罗、湘阴两县先后随隶。武德8年(625),撤罗县并入湘阴县(治所今川山坪镇城江村),隶岳州。 从此时历经五代、宋、元、清和中华民国时期,至1966年2月,历时1341年,汨罗境地隶属湘阴县。 1966年2月,根据国务院和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析湘阴县东部置汨罗县,县城建于高泉山。汨罗县隶岳阳地区。1986年1月撤地建岳阳市,汨罗县随隶。198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汨罗县,改设汨罗市(县级),仍隶岳阳市。
请教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的历史沿革
答案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根据城郊乡窑州附山园遗址的出土文物考证,最迟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汨罗江畔繁衍生息,属于大溪龙山文化范畴。出土的石斧、石锛、钵、罐、穿孔器盖等文物中,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灰陶、黑衣红陶,主要文饰有绳纹、几何印纹、彩陶、按纹、刻划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国外stocksnap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外贸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