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复县之所以没有成功,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1. 人口流失:宣平复县地处山区,其人口大量流向了县城,导致该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人口的流失同时也伴随着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的流失,这给宣平复县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经济发展受限: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宣平复县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使得该地区在吸引和利用各类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经济状况可能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和经济活动,或者现有的经济活动无法有效地吸引和利用资源。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宣平复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较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优化产业结构等,以推动宣平复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武义县第二中学前身为民国四年(1915)宣平知县王亮熙委乡绅陈鹤书、潘廷黼创办的宣平县立师范讲习所,民国五年落成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讲习所校舍,该校一直沿用到1980年代末。民国二十七年,中共地下党员潘振武在讲习所校址创办宣平私立战时中学,民国二十八年,县政府创办宣平县立战时初中学生初习学校,同年两校合并为宣平县立战时初级中学。民国二十九年,战时初级中学在日寇入侵的战乱中迁址城北台山寺和静妙寺,民国三十年,本址又创办宣平简易师范,潘振武主持校务。民国三十一年,日军扫荡浙江腹地,省部分机关学校南迁宣平,仅学校就有杭州清华中学、绍兴稽山中学、金华师范等,为安置全省各地沦陷区逃亡学生,省教育厅在宣平创办浙东第二临时中学,同年9月该校并入浙东第二临时中学办学,战乱中的宣平教育一时兴盛。1949年5月,宣平解放,1946年创办的宣平私立普育初级中学并入该校。1958年2月宣平撤县,该校改称武义第二中学,同年首次招收高中新生,该校成为完全中学。1961年,武义从永康分出恢复县制,该校定名为“浙江省武义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