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象斗
余象斗(16世纪中叶-1637年后),字仰止(一说名文台,字象斗),号三台山人,又名余世腾、余君召、余文台、余象乌等,福建建阳书林(今南平市建阳区书坊乡)人。明代著名的书坊主、雕版印刷出版家、通俗小说家、评点家。“建本”或“闽本”刻书的代表人物之一。
余象斗身兼书坊主和编书者的角色。他主持刻书长达数十年,促进了中国古代出版业的发展,并且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书籍印刷品资料;而他在小说创作、编辑和评点方面的贡献,也对中国通俗文学尤其是章回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余象斗编写的著名小说包括《南游记》《北游记》等。
中文名:余象斗
别名:余仰止,余世腾等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建阳
出生日期:约1548-1561年之间
逝世日期:1637年之后
职业:书商,小说家
主要成就:刊刻大量书籍,明代出版业大家
评点、修改、创作章回小说
代表作品:《皇明诸司公案传》《南游记》《北游记》
人物生平
余象斗的生平经历,几乎不见于任何明清史料、传记,只能通过一些流传至今的建阳刻本及其他文献上的只言片语,作一个大致的推测和梳理。
早年经历
约公元1548年前后(一说1560年前后),余象斗出生在雕版印刷业极为发达的福建建阳,成为从北宋就开始刻书事业的建阳书林余氏(又称建阳余氏、建安余氏)的一名新成员。根据清末编修的《书林余氏重修宗谱》记载,余象斗是建阳余氏第三十四世。他的父亲名为余孟和,号双峰。母亲姓刘。
余象斗的祖父名为余继安(1492-1562),曾于16世纪上半叶在家乡当地购置大量田地,积累家资,又为方便给子孙讲学和印书藏版建“清修寺”一所,为家族在明朝前期一度相对衰落的刻书业复兴打下了基础。
余孟和与余象斗两代人,就在这样的书香氛围下成长。
根据余象斗的自述,他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致力于考取功名,曾为邵武县儒学诸生。同时,他也自幼对堪舆之学很感兴趣。
弃学经商
最迟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底,余象斗成亲,次年(1586年),长子余应甲出生。
在正式从事刻书业前,余象斗受家族影响,已经有过数次参与刻书的经历,如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他以“三台馆”的堂号刊刻了《万天官四世孙家传平学洞微宝镜》一书。同年他还以余世腾的化名与他人共同刊刻了熊大木的小说《全汉志传》。这是现存余象斗所刻书目中最早的两种。
“三台馆”一名,也被余象斗一直沿用,作为他书坊的堂号之一,他也因此常自称“三台馆主人”或“三台山人”。这一名号还传给了余氏后人,一直到清初都有被使用。另外他也使用“双峰堂”的名号,应取自他父亲的号“双峰”。
万历十九年(1591年),余象斗正式放弃学业,全副身心从事刻书事业,大量聘请官僚、缙绅、文人学者等参与撰稿、编辑。根据现存资料可知,仅在万历十九年一年,余象斗就刊刻了十几种科举应试类书籍,同时还有一些小说一类的“杂书”。
余象斗也积极与其他地区的刻书业界建立联系,1591年时,他已经开始对一些金陵(南京)版书籍进行重刻了。
书坊人生
万历二十年(1592年),余象斗刊刻了《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即《三国志传》),本书是名著《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版本。
万历二十二年到万历二十三年(1594年),余象斗刊刻的书籍包括《锓两状元编次皇明要考》和《水浒志传评林》。后者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简本《水浒传》版本,也是最早的一种评点本《水浒传》,甚至是所有《水浒传》现存较完整版本中,最早的一种。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余象斗编撰并刊刻了公案小说《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简称《廉明公案》)(后又有续集《皇明诸司公案》)。这是已知余象斗亲自撰写小说的最早记录。
约万历三十年(1602年)前后,余象斗编撰并刊刻了以民间神话故事为题材加以改编的神魔小说《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即《北游记》)和《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即《南游记》)。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余象斗与堂兄弟余彰德合作刊刻了《古今韵会举要小补》,又刊刻了族叔翁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后余象斗为《列国志传》写的前传《列国前编十二朝传》是已知中国最早的一部小说前传。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余象斗将《南游记》《北游记》以及吴元泰的《东游记》、署名杨致和的《西游记》合刊为《四游记》。但也有观点认为这种合刻本实际上是清朝才出现。
崇祯四年(1631年),余象斗游历广东,并于1628-1635年间编纂完成堪舆学巨著《刻仰止子参定正传地理统一全书》(此书不由余象斗本人刊刻)。
崇祯十年(1637年),余象斗刻《五刻理气详辩纂要三台便览通书正宗》一书,这是已知他最晚的一次刻书活动。
晚年的余象斗在建阳、邵武当地德高望重,多次受到官府旌奖,曾被赐予“儒官章服”。
余象斗的逝世年份不见记载,但根据上述资料可以推断他去世于1637年之后,享寿约有八、九十岁。他的刻书和古典小说编撰生涯跨越了半个世纪。
主要作品
除了作为职业的刻书者、出版家,余象斗主要为后人所认识的身份,是通俗小说作家、编辑者和批评家。他在刊刻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身兼上述几种身份,因此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其实较为模糊(此亦早期小说常见情况)。以下按照一般公认说法,整理出余象斗名下最主要的文学作品。
小说及小说集
余象斗以作者身份署名的小说现存五部:
这五部小说,涉及了中国古典小说中公案小说、神魔小说和历史演义三个大类。
此外,余象斗又编有小说集《万锦情林》等。
评点作品
余象斗重要的小说评点,主要收录于以下刻本之中,而根据研究,实际上他也对这些小说进行了一些修改、编订:
其他作品
余象斗还编撰有多种类书、杂著等,包括《刻仰止子参定正传地理统一全书》(简称《地理统一全书》)。
创作特点
余象斗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发展史上早、中期的人物,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虽然小说已经广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但小说家的地位并未提到很高,包括余象斗自己都认为小说之类的杂书不能跟科举应试书目相提并论,因此他对编写小说的态度并不十分严肃是很自然的事。
明代建阳书坊主自行编写小说,在余象斗之前就已有之,如熊大木。此种小说创作,主要目的在于牟利,因此对艺术质量的考虑,并不放在重要位置。余象斗名下的小说作品,往往文学质量不高,编纂草率,文字拙劣。
余象斗作品水平低的原因,一方面是以牟利为目的的创作必然导致求快、跟风等不利于创作的心态和举动,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主要的受众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刻书人自然觉得也没有必要过于精心提高文学水平,而宁愿从插图、形式创新的方面吸引顾客。此外余象斗本人仅是个落第书生,只因家族原因常年与书打交道,他本身首先是个商人,而文字天赋可能并不算高。
这样的情况下,余象斗的文学创作虽然难免粗陋,但敏锐的商业嗅觉却使他的作品常常能散发出一般小说家身上不易出现的创新气息。例如为旧有书目创作“前传”形式的“续书”,广泛收集民间故事素材整理成书,以及创设“评林”小说评点模式,都是突出的例子。
人物影响
作为一个兼具书坊主、小说编撰者、文学评论家等多重身份的文化人物,余象斗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作为刊刻通俗小说数量极大的出版家,余象斗为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作的通俗章回小说的传播发行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这些本子尽管有删改粗糙等缺陷,但由于余象斗的商业运作,使得它们可以以较快的速度普及到更大的读者群中,是这些小说的版本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以余象斗刻本为代表的“建本”书籍流传至今的不少,它们都成为了研究古代小说乃至文学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
第二,余象斗为商业利益而创造或发扬的一些营销手段,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通俗文学、艺术的发展。如他对各家小说、各类题材的广泛涉猎,对民间故事的广泛收集,都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素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又如:他是最早进行章回小说文学批评的人之一,还创设了“评林”这一评点模式,小说评点在明清时代的发展,不无受到余象斗的启发。而余氏刻本中丰富的插图,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版画作品。
第三,作为一名扎根于民间市井的刻书家,余象斗在刊刻、编辑、创作和评点小说的过程中都深刻体现着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余氏书籍的传播,促进了平民意识、人本精神的觉醒。
人物评价
较早对余象斗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肖东发对余象斗的事业如此评价:“统观余象斗的一生,如果他在万历辛卯年考取了功名,走上仕途,很可能只是成为碌碌无为的一般官吏,然而他终于选择了编辑小说和刻书为终身事业。在这两点上,他都获得了成功,给后人留下了可观的成果,他的成就具有创造和开拓性的价值,是值得称道的。”
著名《水浒传》研究专家马幼垣对余象斗十分感兴趣,长期收集他的资料,但评价余象斗编撰小说的某些行为时,马幼垣又将他称为“放胆明抢的文抄公”。
著名作家马伯庸则如此评价余象斗的行事风格:“紧随市场风潮,运用营销手段刺激销量。无关产品质量,无关人品节操——这是一个标准的市场营销天才。”
人物轶事
姓名字号
余象斗刻书时所用的别名很多,如余仰止、余世腾、余君召、余元素、余象乌等,孙楷第等学者经过研究判断这些都是余象斗一人的化名,但也有数个名字到底指的是余象斗本人还是余氏家族其他成员至今争议较大。现代一般认为“仰止”是余象斗的字,“三台山人”是他的号,双峰堂、三台馆都是他的书坊名,其中“双峰堂”可能继承自他的父亲余孟和。
插图画像
余象斗所刻图书,插图丰富,而他为了宣传、广告的目的,也常常把自己的画像刻到书中,名为“三台山人余仰止影图”之类。这些画像有多幅都随着书籍保存至今,成为研究晚明生活、版画艺术和余象斗个人的重要资料。古文献学家王重民曾如此描述和评价一张这种余象斗画像:
图绘仰止高坐三台馆中,文婢捧砚,婉童烹茶,凭几论文,榜云:‘一轮红日展依际,万里青云指顾间’,固一世之雄也。四百年来,余氏短书遍天下,家传而户诵,诚一草莽英雄。今观此图,仰止固以王者自居矣。
版权意识
与其他建阳书商一样,余象斗具有很强的版权意识,他在《东游记》中写有一段著名的声讨盗版的文字:
不佞斗自刊《华光》等传,皆出予心胸之编集,其劳鞅掌矣!其费弘巨矣!乃多为射利者刊,甚诸传照本堂样式,践人辙迹而逐人尘后也。今本坊亦有自立者,固多,而亦有逐利之无耻,与异方之浪棍,迁徙之逃奴,专欲翻人已成之刻者。袭人唾余,得无垂首而汗颜,无耻之甚乎!
然而,余象斗本人在盗版方面就有劣迹,而且“不仅翻印他人已成之刻.甚至攘别人之作为己之作”。待人与待己采用双重标准。
忠孝传家久还是忠厚传家久:忠孝传家久,读书继世长。
意思是:拥有忠实厚道的品德,家族才能经久不衰,就像诗和书能够在世间流传如此长久。
相关内容:
忠孝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
作者:方彦寿
在福建不少的地方志书上,记载着“雨钱助葬”的故事。说的是唐昭宗乾宁年间(894年—897年),建阳熊氏二世祖熊衮,字补之,又字葺山,时任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性至孝,时当乱后,例无俸给,惟立功时有赏赍。
”熊衮将朝廷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而不留分文,导致“父丧不能葬,昼夜号泣,天忽雨钱三日,始毕葬事”。后人因此称其为“忠孝雨钱公”。此事见载于明何乔远《闽书》、明清时期的《建宁府志》和历代《建阳县志》中。福建省图书馆所藏《潭阳熊氏宗谱》,其中所载熊衮的生平,与此相同。
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人认为不太可信。主要疑点有二:一是身居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的高官,怎么能如此穷困?其实情是,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国力日衰,民生凋敝,朝廷“例无俸给”之事,没有发生。
二是感天动地,降雨为钱,可信吗?这其实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美丽误会。其实情则可能是,众乡亲被他的孝心感动,在某个雨夜把钱抛到他家院子里了;再告诉他,昨夜下了一场雨,家家户户钱铺地,然而除了熊家之外,其他家都不可用。在不明底细的人看来,真觉得是上天的特别眷顾呢!
尽管这样,作为熊氏后裔,对此传说却坚信不疑。除了在宗谱中有不少记载外,至今在熊家后人的祠堂中,还有“雨钱世家”“雨钱堂”等牌匾。
在其后裔理学家熊禾的著作,如《重刊熊勿轩先生文集》中,也记载着熊衮著有《雨钱集》十卷;逝世后,朝廷赐谥号曰“忠孝”。
而在明代的建阳书坊中,更是先后出现了以“雨钱世家”“雨钱堂”“雨钱馆”等命名的刻书作坊,刊刻了不少典籍。至今,在中国国家馆中,仍有明代“书林雨钱世家”刊刻的《新锲益府藏板从姑修禊一线天会奕通玄谱》古籍善本珍藏。
由此可知,忠孝传家,已经成为“忠孝雨钱公”子孙后裔代代传承的信仰。在这些后裔中,主要代表人物,宋代有史学家熊克、朱门后学熊刚大,元代有理学家、教育家熊禾,明代则有小说家熊大木等。
熊克(1132年—1204年),字子复,建阳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历任主簿、镇江府学教授、诸暨知县、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等。
熊克的主要成就在史学,著作有《中兴小历》《九朝通略》《诸子精华》等。《中兴小历》记事起于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迄绍兴二十年(1150年)十二月。
通过这一时期宋金和战和南宋内政等问题,表达作者企盼南宋“中兴”的爱国思想。为弘扬儒学孝道思想,熊克将家乡建阳的雕版印刷技艺发扬光大,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学宫刊刻了汉郑康成《孝经注》,底本得之于建安史学家袁枢。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复从袁枢仲机得之,刻于京口学宫。”
熊节,字端操,建阳人,朱子门人,甫十岁即喜读《易》。庆元五年(1199年)上殿廷对,当时正是所谓“伪学之禁”之时,熊节仍能坚守师门立场,不迎合时好,上言恳请君主纳谏行仁求贤。后历官通直郎知福州闽清县。
熊节著述丰富,传世者有与熊刚大合编的《性理群书句解》二十三卷。是书博采两宋诸儒遗文,以训、戒、箴、规、铭、诗、赋、序、记、说、录和辨等文体分类编次。首列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和朱熹七贤遗像,以及传道支派,末附以七贤生平行实。
明清时期,以“性理”命名诸书蜂起,实滥觞于此书,故此书在宋明理学传播史上的意义,被清四库馆臣喻为有如“作乐者之苇籥,造车者之椎轮”。
建阳学者熊刚大(生卒年不详),号古溪,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从学于朱熹弟子蔡渊、黄榦,曾任建安(今建瓯)县学教授。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在武夷精舍编纂《小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学教材。
此书问世以来,在各地得到大力普及和推广,在讲明伦理推行孝道,促进社会教化等方面均产生重要作用。为推广传统孝道思想,熊刚大著《小学集解》。以时序而言,此书是最早诠释朱子《小学》的著作。
此后,又有元初建阳熊禾作《小学句解》。《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熊禾《勿轩集》引元许衡序,称其“有《四书标题》《易经讲义》《诗选正宗》《小学句解》传于世”。
熊禾(1247年—1312年),字去非,号勿轩,入元后,改号退斋。他是元代福建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阐扬和传播朱子学而不遗余力。建阳历史上有“七贤过化之乡”的美称,熊禾位七贤之列。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熊禾30岁,距其中进士不过两年而已。在这一年,熊禾改号“退斋”,以明其从此退隐山林,誓不仕元的心志。
至元年间(1279年—1294年),元朝当局闻熊禾之名,曾多次命其到州府中任职,熊禾均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招聘。此后在元朝生活的35年中,熊禾始终批元褒宋,自称“宋之义士,元之顽民”,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谢枋得(1226年—1289年)抗元兵败后,从江西流亡到福建,避地至建阳,闻熊禾之名,专程到熊禾武夷洪源书堂拜访。二人相见恨晚,“共诉宋亡之恨”。他们道义相合,相与研讨朱熹的性理之学。
二人相聚,长达数月而不忍遽别。时已年届六旬的谢枋得,与年仅38岁的熊禾成了莫逆之交。
元大德九年(1305年),熊禾从武夷山回到故里建阳,将其祖上唐代所遗鳌峰书院加以重建,在此讲学论道。为表达对朱熹的崇敬之意,将其门朝向改为面对云谷。
“大倡斯文,顾瞻梓里,重而新之。又增先圣燕居堂于前,道原堂于后,左则创文公师友之祠,右则建熊氏忠孝之祠。以其门对云谷,况接文公道学之传,因改额曰‘云谷书院’。”
熊大木(约1506年—1579年),名福镇,号钟谷,又号鳌峰、鳌峰后人等,大木是他的字。建阳崇化书坊人,是明正统间 (1436年—1449年)著名刻书家熊宗立的曾孙,元代理学家熊禾的后人。
熊大木承其祖上刻书之业,以熊氏“忠正堂”名号也刻印了不少书籍。同时,他自己也动手编写了不少通俗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上继《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后出现的较早的编撰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作家。
《北宋志传》是熊大木的代表作,与其另一部历史小说《南宋志传》合刊,通称《南北两宋志传》,各十卷五十回。《北宋志传》是作者在广泛搜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
此书之外,熊大木还编撰出版了《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是最早描写岳飞抗金事迹的小说。
熊氏“忠孝雨钱公”及其后裔的事迹,令人不由地想起民间流传甚广的那副对联:“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方彦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