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深圳又称鹏城。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开发。时属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为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
公元590年(隋开皇十年),废东官郡,宝安县改属南海郡,县治在今深圳南头。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县治迁往东莞,于南头设屯门军镇。
宋朝时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盛产食盐、香料。至元朝,又以出产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公元1565年,又在南山半岛设立了南头水寨(广东6大水寨之一),为一庞大的军事机构,是“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管辖与牵制范围东至潮汕,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明朝初年,中国舰队出使南洋,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
有6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曾是广东省东南的政经重镇,也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区的政治中心。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为新安县。
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
清朝初期,政府实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新安县三分之二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复置新安县,至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再复原界。
公元1842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香港岛被英国占领。公元1860年(清咸丰十年)1月11日,九龙半岛因《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国。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4月21日,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给英国99年。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
公元1913年(民国三年),广东省新安县复称宝安县,县治仍在南头。
抗日战争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
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定为“经济特区”;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建市之初辖深圳、南头、松岗、龙华、葵涌、龙岗6个区。1979年10月,设立罗湖区。1980年7月,分罗湖区,成立沙头角区。1981年10月,恢复宝安县建制,辖特区外的1577平方公里。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特区内设立罗湖、上步、南头、沙头角、蛇口5个管理区。1990年1月,撤销特区内管理区,设立福田、罗湖和南山3个区。1993年1月,撤销宝安县,设立宝安、龙岗两区。1997年10月,从罗湖区分出盐田区。2004年成为无农村的城市。
沈北新区位于沈阳市北部地区成立于2006年3月,是由新城子区和辉山农业高新区合并而成,共有土地面积882.46平方公里,是继上海、天津、郑州后我国兴建的第四个新区。辽宁省和沈阳市政府对新区的开发十分重视,设计了新区开发的宏伟蓝图,要把沈北新区打造成东北第一物流重镇,2007年,沈北新区把发展物流商贸产业作为经济区的龙头产业,被中国物流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农产品物流重镇”荣誉称号。沈北新区的物流产业将立足沈阳经济区、面向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经济区突出物流产业发展的地位,与沈北新区的总体发展定位和规划相结合,优化物流货物通道,建设绿色畅通的物流园区,实现园区对区域产业的跨地域服务功能。
一、沈北新区物流业发展的机遇
1.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沈北新区地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地带,是东北地区物流总通道的枢纽节点,北可达东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南可达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沈北新区交通便利,长大铁路贯穿全境,公路3条国道、3条省道横贯其中,园区即将通地铁2号线。城南有桃仙机场。同时可经铁路达大连、营口、丹东和锦州等港口。
2.雄厚的产业基础。沈阳是我国最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农业生产战略基地,加之沈阳中部城市群人口可达2400万,地区生产总值占东北三省的30%,沈北新区更是大量招商引资逐步向东北地区最大的现代物流中心发展。
3.广阔的市场前景。沈北新区北部为沈阳市重要的农产品产业区,南部为全国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巨大的农产品吞吐量为园区提供了直接的物流需求。
4.宏伟的发展蓝图。沈阳市区规划建设4大物流园区和若干个物流中心将形成规模效应,呈现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沈北地区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也是规划建设中的一个,沈北新区物流园区发展目标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辐射最广的物流园区。
5.优惠的政策扶持。沈阳市和辽宁省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在物流园区用地、税收、财政扶持等出台许多优惠政策。2007年投资3亿元进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二、沈北现代化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和重点建设项目
沈北现代物流产业园规划建设18.5平方公里,分为中心商务区、商贸交流区、物流营运区、综合服务区和发展备用区。即一节点东北地区物流网络枢纽节点。两中心东北地区物流分拨中心和东北地区物流采购中心。三基地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工业原材料物流基地,物流科教研发培训基地。
沈北新区功能定位是建成全国高效现代化示范基地,东北地区先进农产品深加工及食品制造产业基地,东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典范,沈阳北部生态新居,科研教育,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等服务功能核心区。
重点建设项目:
1.深基地东北宝湾物流中心项目。该项目由深圳赤湾石油基地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占地675亩。该公司在全国物流行业综合实力位居第五,基础设施物流位居第一。目前以完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等物流网络的布点及建设运营工作,现抢摊东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