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镇的历史:
西塘,古名斜塘,明代建市镇,界永安、迁善两乡,初名斜塘,后称西塘。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村人在文水漾中建马鸣庵。
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唐介福捐宅为观,唐氏子孙环祥符荡散居,淳祜年间称胡受里。
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建嘉善县,初议县治设在斜塘。
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陶庄税课局移置斜塘,明弘治中称斜塘市。
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中称西塘镇。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倭寇入侵,西顾滩一带市集被毁,后渐东移,万历中复称斜塘镇。
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33年),镇区王家角设县丞署。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迁南塘桥东堍衙前街,至清末署废。
民国初,实行地方自治,全县划分为12个自治区,西塘镇为西塘自治区公所所在地。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全县重新划分为4个区,西塘设嘉善县第三区。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撤销区的建制,直属县政府,于衙前街设西塘镇公所。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十一日(农历十月初九日)凌晨,西塘沦陷。
1949年5月,西塘解放,6月5日建立西塘区人民政府,设在计家弄内。
次年3月,成立西塘镇人民政府,设在米业公所。
1951年6月,西塘镇改为县直属镇。
2003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5年,西塘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7年11月17日,西塘古镇获评2017最受网民喜爱的十大古村镇。
扩展资料:
西塘古镇的历史名人:
历史上西塘曾出过进士十九人,举人三十一人,明代以来,有志书记载的九人,有著作留世的有一百零三人。
杨茂、张成:西塘两位元代工艺美术大师,雕漆巨匠。杨茂的作品《观瀑团圆盒》至今被北京故宫博物馆保存着,该作品还被印制成邮票,张成的《剔红紫萼圆盘》被日本大津市圣众来营寺珍藏。
顾锡东:剧作家,原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越剧院院长,于1954年创作了越剧《五姑娘》,其作品以《五女拜寿》和《汉宫怨》最为著名。
赵宪初:中国当代教育家,192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一直在南洋模范中学任教,是上海市第一批特级教师,为教育界公认的“一代名师”,曾任上海市徐汇区副区长,上海市政协常委、副主席。
-西塘古镇?
地甸村地处嘉善县西塘镇东南。东于姚庄镇交接、西至华联村,南至干窑镇,北至祥符荡。1999年3月有原地甸村建新村合并成地甸村。2002年3月原雨落村并入地甸村,全村现有人口2401,农户680户12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村党总支共有党员74人,村班组成员5名,201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265万元,集体可支配资金 20 万元,其中房租租凭 12 万元,经营性收入 8 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4265元。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100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经济作物,其中“水稻3200亩、大棚蔬菜150亩、露地蔬菜150亩、茭白150亩、莲藕200亩、苗木150亩、果树60亩、茨菰40亩。在2009年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该村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根本目标,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为支撑,以村镇规划为切入点,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在全面铺开“三清”工作的同时,重点狠抓示范点,推动了全村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村党总支、村民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美村、富民、强经济”的要求,对照“建设小康示范村”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狠抓软硬件建设,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局部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各类文件配套设施齐全”的目标。实现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主要以茭白、慈菇、水稻种植、露地(大棚)蔬菜种植和蘑菇种植、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
近年来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县级民主法制村,充分就业村,县级生态村。
地甸村与茜墩村、翠南村、荻沼村、金明村、红菱村、星建村、华联村、新胜村、沈道村、鸦鹊村、礼庙村、东汇村、下甸庙村、荷池村相邻。
2020年12月4日,地甸村入选2020年浙江省卫生村名单。
地甸村附近有西塘古镇旅游景区、西塘古镇尊闻堂、薛宅、西塘西园、西塘卧龙桥、西塘张正根雕艺术馆等旅游景点,有西塘黄酒、荷叶粉蒸肉、西塘八珍糕、汾湖蟹、荠菜包圆、蒸双臭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