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阳
注音:bó/bǎi/bà yáng
释义 1.古贤人。 相传为 舜 七友之一。《墨子·所染》:“ 舜 染於 许由 、 伯阳 。” 孙诒让 间诂:“此 伯阳 自是 舜 时贤人。”《吕氏春秋·本味》:“故 黄帝 立四面, 尧 、 舜 得 伯阳 、 续耳 然后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高诱 注:“ 伯阳 、 续耳 皆贤人, 尧 用之以成功也。” 陈奇猷 校释:“ 伯阳 、 续耳 系 舜 七友中之二友。”参阅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舜七友》。
2. 老子的字。 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西有 伯阳 之馆,北有旷野之望。” 李善 注:“ 伯阳 ,即 老子 也。” 宋 陆游 《读<老子>》诗:“恍然亲见古 伯阳 ,袂属关尹肩 庚桑 。”终南山下老子著《道德经》的传说 由西安钟馗文化研究所与国家级AA景区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钟馗王,组织专家在秦岭终南山下收集 整理的,钟馗故里陕西户县流传千年《老子与钟馗的传说》。
3.古地名。 战国 魏 邑,在今 河南 安阳 市西北。《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 ﹞十七年, 乐毅 将 赵 师,攻 魏 伯阳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伯阳 故城一名 邯会城 ,在 相州 邺县 西五十五里,七国时 魏 邑, 汉 邯会城 。”
4,。镇名
伯阳镇地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东部渭河流域浅山区,距麦积城区20公里,310国道贯穿全镇,交通便利,
京杭大运河有多长
截至2019年,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辖3个街道、17个镇。
1、17个镇
社棠镇、甘泉镇、渭南镇、东岔镇、花牛镇、中滩镇、新阳镇、元龙镇、伯阳镇、麦积镇、石佛镇、利桥镇、琥珀镇、五龙镇、党川镇、三岔镇、马跑泉镇。
2015年10月9日,根据《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乡等22个乡撤乡改镇的批复》(甘民复〔2015〕113号),麦积区利桥乡、琥珀乡改为利桥镇、琥珀镇。2017年1月,麦积区五龙乡、党川乡改为五龙镇、党川镇。
2、3个街道
道北街道、北道埠街道、桥南街道。
扩展资料
1、区名由来
麦积区之名,取“麦积山”前二字而成,因境内有麦积山石窟而得名。麦积作为县级建置,清初,沿袭明制。
2、历史沿革
1958年12月,天水县并入天水市。1961年12月,县、市分设,恢复天水县建制,县治设今秦州区天水郡,1962年7月迁北道埠(今麦积区)。
1969年改称天水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又改为天水地区行政公署。
1984年9月,天水市由原县级市升为副地级市,划原天水市5个乡,7个办事处设置秦城区,划原天水县马跑泉,甘泉,麦积,二十里铺,社棠和北道镇设置北道区。
1985年4月,北道区撤销,属地仍归天水县。同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和天水县,天水市升为地级市,设北道,秦城两个县级区。2005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仍隶甘肃省天水市。
-麦积区
导语:京杭大运河在隋朝开始修筑,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京杭大运河的介绍,欢饮大家阅读参考!
报载,中国科学院用卫星遥感技术测得:京杭大运河全长1710公里。这个长度,北端以温榆河和通惠河的交汇处为起点,南至杭州拱宸桥。如此说来,这个长度少算了72.5公里。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北部起点应该沿温榆河上溯、继续沿南沙河向西北延伸,至昌平区巩华镇巩华古城的扶京门西的安济桥旧址。
笔者此说,一有史料为证。《明史?河渠志》载:?昌平河,运诸陵官军饷道也。起巩华城外安济桥,抵通州渡口,袤百四十五里。其中淤潜三十里难行。隆庆六年大浚,运给长陵等八卫官军月粮四万石。遂成流通。??安济桥是明朝正统年间修建于南沙河上的七孔石桥。五百多年间,因屡遭洪水冲击,至民国年间已坍塌不能通行。它的旧址大致相当于今京藏公路跨越南沙河的位置。
运河者,即人工开挖可以通航的河。南沙河由安济桥至通州渡口,经过人工疏浚,达到了通航的目的。所以这段河道当然应该视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当年,每个月有四万石的粮食经这段河道,由通州运抵巩华城下,使用率不可谓不高。而且这只是隆庆年间的运量,至明朝末年,月运量至少应该在六万石以上。因为隆庆年间,昌平天寿山刚刚埋葬了八个皇帝。
笔者此说,二有方志为证。《光绪昌平州志?大事年表》载:?隆庆六年,总督刘应节、巡抚杨兆,议于巩华城外安济桥至通州渡口止,疏通一河,长可一百四十五里,以运诸陵官军饷。发军卒三千人治之。?万历元年,由通州水运粮石抵奠靖仓,转发至居庸等仓,以重军需。??奠靖仓应该位于巩华城内,因为巩华城内有奠靖所。军粮不只要供应守陵部队,还有居庸关等地的驻军。
笔者此说,三有明人诗作为证。明朝人崔学履,著有《燕平八景》诗。燕平,是昌平旧名。此八景分别是:松盖长青,天峰拔萃,石洞仙踪,银山铁壁,虎峪辉金,龙泉喷玉,安济春流,居庸霁雪。其中咏安济春流的诗是这样写的:
沙河南去锦帆稠,春水偏宜估客舟。
共指灵源通潞水,喜看幽脉即沧州。
尽多沙渚眠鸥鸟,欲傍星槎犯斗牛。
畿辅名区多胜绝,楚云湘月共悠悠。
这首诗中说,春回大地冰化河开,南沙河上船帆相属。因为此河与潞河相通,所以买舟而下,可达河北沧州。人工疏浚之后,南沙河水面宽阔流量可观,岸边沙渚水鸟众多,有如江南水乡。这首诗还证明了一件事:当时的南沙河不仅有运军粮的货船,也有可供人搭乘的客船。
笔者是南沙河畔长大的,少年时代常在河中游泳。扶京门外偏东之河畔,尚有砖砌的驳岸没于水中,当地人称?钓鱼台?。
综上所述,京杭大运河明朝时已经向北延伸至南沙河,确凿无疑。
渭河中游河谷若干地名与方言渊源考证
渭河,作为中国最老的河流之一,孕育了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文化,而渭河流域,特别是渭河中上游地区的河谷地带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发现了震惊中外的距今八千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遗址,这里还是古老的伏羲、女娲、轩辕文化的诞生地,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发源、崛起之地。
渭河河谷地区,从甘肃省渭源县开始,过天水,到陕西宝鸡西境,一直是群山峻岭,沟壑连绵的地形,特别是渭河中上游地区的天水一带,既是秦岭西麓的小陇山林区,又是黄土高原向南延伸的边缘区域,尤其在天水城区方圆地带,在这里形成了一道靓丽而又奇特的自然景观:渭河北岸,黄土高坡上零星点缀着一些草木,渭河南岸,向南行进,一片葱绿,漫山遍野林木耸立,悠然南山景象。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渭河谷地天水段的一些地名充满了神奇的元素,在天水市麦积区的东片,也就是元龙镇和三岔乡一带,至今有着一些先秦时期的民风习俗及语言特征。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水人,特别是天水东片区的农村子弟,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使得我对这里一切都充满感情。
一、有关地名的考证
(一)黄龙
在天水市麦积区三岔乡有个名叫黄龙的村子,黄龙村位于渭河北岸,依山而成的一个村落,村子南边是渭河,背靠着长满绿柏的大山,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从风水角度来说是一个风水极好的地方。那这个村子为何叫黄龙呢?
《史记?孝文本纪》云: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以为博士,申明土德事。
《史记?张丞相列传》云:其后黄龙见成纪,于是文帝召公孙臣以为博士,草土德之历,制度,更元年。
综合史料分析,古成纪范围当属今天水为中心的一带,在古代行政地域区划不是很明确的时代,而今的黄龙村很可能也是古成纪的范围,且黄龙村附近的一景点还有补天石等与伏羲、女娲有关的文化遗迹。
有关黄龙地名之名的'来源,除了笔者从史料中得到的解释外,由于各方面原因暂未收集到有关考古成果和民间传说的印证,自难以成说。
(二)伯阳
伯阳镇位于麦积区东部,以盛产桃子而闻名远近。关于伯阳之名的来源,天水本地学者多有研究,这和国学先祖老子有关。
史载: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传说,当年函谷关总兵尹喜见到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而至,便拜老子为师,后尹喜受老子感化,辞官随老子西行到了家乡天水。在西行的路上,老子曾路过伯阳镇,并在此设台讲学,开化民智,遂有伯阳之名为此地之地名。
据后世考证,函谷关总兵尹喜为先秦时邽县人,具体考证结果为今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人,如今的伯阳镇被称为?尹喜故里?;时至今日,伯阳还有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观。奉祀老子的道观称柏林观,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称?尹喜故里?。其殿前有楹联一付,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
(三)水关
水关村位于麦积区三岔乡,村落全址在渭河南岸的冲积平滩之上,此处的渭河两岸均是大山,北岸为黄土高坡,南岸是绿茵成片,近些年由于花椒的效益俱增,漫山遍野都是花椒园,环境有很大改善。
水关村的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开阔,东西都是河谷,南北虽夹两山,但对于整个个村子来说南北的缓冲区域还是相对够用的。那这个地方为何叫做水关呢?
汉语中,关指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函谷关、雁门关等。仔细观察水关村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里确实是设关的理想地带。在古代,从秦州向东行进,或者从长安向西行进,沿着渭河的小道走,无疑是最近的选择。交通部《公路交通偏史研究》1984年5期说:从关中到天水落石出最古老的道路是?经废丘(今陕西兴平)、虢县(今宝鸡县)至陈仑(宝鸡市东),复循渭水河谷,沿(后来)南北朝时的南由县至安夷关道,西行至天水和陇西郡。那从长安到秦州,水关是必经之路了。或许不是官方设的关卡,也可能是山大王设的关卡,因为没有相关历史证据,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古时的渭河水不像今天的那么小,想必一定是汹涛骇浪的大河,水关地理位置是长安、秦州东西交流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与西域交往的前沿,在此设关,有着军事、交通和经济上的意义。
(四)太碌
太碌村位于麦积区三岔乡,地处渭河南岸,是陕西、甘肃两省在渭河流域(狭义)最西南的交界处,渭河北岸是宝鸡市陈仓区所属的建河村。关于太碌的村名来源,目前虽无相关正式的考证,但根据一些民间说法和当地遗迹来看,这里有着很久的历史。
1978年,太碌村对面的建河村民在火车站北的坡地上耕地时发现了青铜器,其中有蒜头壶、二十六年戈等。二十六年戈上有铭文?廿六年,□□守□造,西工室阉,工□。武库。?从此戈形制看,当作于秦昭王二十六年,?守?前二字当为?陇栖?,?西工室?当是秦都西犬丘的工官所造,隶属中央。后经宝鸡市博物馆实地调查,判明是一座战国秦墓,墓葬形制和葬式已经无法辩别。
200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建河火车站以南的缓坡地上,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秦墓地,共发掘秦墓60多座,这批秦墓大多为竖穴土圹洞室或偏洞室墓,呈东西向,少数为南北向,墓壁规整,土坑深、大,填土经夯打。随葬品多为罐、盆、釜等陶器,置放在洞室一侧或两侧。这说明建河村及附近区域,包括太碌在内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
此外,太碌村还有一座佛道两用的庙宇--柏林观,即供奉着道教人物,也供着像玄奘这样的佛家大师。太碌柏林观的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值得肯定的是,这里一直是方圆几十里香火最为旺盛的道观庙宇之一。
二、有关渭河谷地部分村落方言的特点
渭河谷地是指宝鸡向西溯渭河至天水的这段山区险道,全长约140多公里,是关中通往西北的重要通道。这一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往今来,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但就这方圆几十里的方言来讲,就有很大的不一样。
(一)方言种类。
这一区域,以天水市麦积区三岔乡和元龙镇来讲,不同的村子就有着或多或少的区别。如,元龙人,乃至三岔乡西部的一些村落,将?你?读作?niu?(三声),将?我?读作?ao(三声)?,大多数三岔人则将?你?读作?ni(三声)?,将?我?读作?wodi?,而有些人又将?我?读作?cai?。三岔乡太碌村人将?你的?读作?nidi?,而对面的北峪村人则读作?niudai?。像这样的特点,至少有四五种,而这仅仅是两个相邻的乡镇。
(二)发音声调。
在麦积区三岔乡,由于临近陕西,这里的人们说话有些陕西调,但认真仔细区别一下,还是略有不同的。三岔乡前进村语言发音多有四声,也就是去声,如:你吃了吗?在三岔乡,一般人都将?吃?读作一声,这里的人则读作四声;前进人将做?啥?去读作做?sha(四声)?,而北峪村人读作做?sha(一声)?。
这片方圆面积不算太大的地方,为何有着众多不太明显,却又很容易区分开来的口音呢?除了前文所述的历史原因外,近代以来的人口大迁徙,如三线建设、陇海铁路的修建、商贸的往来,以及六七十年代的大饥荒等,致使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在这里形成了以陕西、甘肃、四川、河南等地的方言融合形成的新方言---渭河谷地方言。很明显的就是天水市的方言,城里人和乡下人的说话习惯、语音语调等风格迥然,而天水市和临近的几个县城有着不一样。
(三)历史遗留的叫法
此外,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语言特征,即将村子的?村?字多转换成?里?字,如三岔乡的人几乎都将自己所在的村子叫做xx里,太碌里、北峪里、水关里、大沟里、小沟里、毛窝里等等。?里?在这里不仅是语言上的转换,我想更是一种历史制度的遗留。在先秦乃至汉代,就有里正制度,有里长、乡长、亭长等称谓。史载: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作为先秦故地的渭河河谷一带,对这样一种历史制度或许有着更多的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