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木村位于云干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东与云盘村,南与干里村,西与板庚乡旧寨村相邻,北与边阳镇大文村接壤。全村地域属典型的喀斯特岩石山区和土坡丘陵。国土面积11.7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40米。行政村下辖14个组,413户1874人,是一个汉族、苗族和布依族的混居村,其中少数民族32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7%。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7℃,年平均气温26℃,无霜期320至33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2400小时。全村耕地总面积1245亩,其中田558亩、土687亩,人均耕田0.3亩、土0.37亩,境内耕地主要以25°坡耕地为主。
八木村水资源极其匮泛,年降雨量1000mm左右,生活用水设施主要是靠小水池、小水窖储积雨水,基本农田灌溉主要以望天田、望天水为主。全村森林覆盖率32%,境内有林业用地10636.5亩,其中林地8656.5亩。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82元。境内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等,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590.4吨,人均占有粮食315公斤。养殖业以生猪、林下养鸡和黑山羊为主。全村大牲畜存栏420头,出栏78头,生猪存栏2530头,出栏2340头,黑山羊存栏460只,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183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里程7公里,通组公路10公里,未通公路的组3个。八木村进村公路于2008年进行一次改扩建,由于资金不足,没有设置涵洞,经过春节雨水的长期冲刷,虽然村两委多次组织群众进行维修抢通,一到雨季、道路塌方中断现象十分严重,群众进出极其困难,严重影响了早春蔬菜的上市销售。水利方面,全村尚有1236人饮水困难,无小水渠及基本农田灌溉工程。
社会事业方面。村内有独立教学点1个,有学龄人口112人,在校生112人,其中中学生15人,小学生97人。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卫生室1所,无专职村卫生员,2011年全村新农合参合人数1717人。
八木村附近有高原高原千岛湖休闲度假园区、罗甸县天眼驿站景区、打黛河天坑、大关地质生态农业观光园、罗甸中共蛮瓦支部旧址等旅游景点,有罗甸玉、罗甸艾纳香、罗甸荷叶粑、罗甸脐橙、罗甸火龙果等特产。
板庚村位于罗甸县城北部,距县城23公里,距逢亭镇22公里,距边阳镇19公里,距贵阳143公里,交通便利。总面积5.6km2,海拔479米,气候温和。区位优势明显,为板庚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村辖4个自然寨383户1665人,总人口(含乡政府驻地暂住人口)2660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85%。有耕地906亩,其中田450亩,土456亩,人均耕地0.78亩。有灌木林1296亩,经济林550亩,荒山荒坡地3200亩,森林覆盖率达51%。是一个以石山为主、人多地少的民族村寨。板庚村人文资源丰富,有世界绝无仅有的两亿多年前形成的三叠纪大贵州滩?地质公园,由板庚滩、葫芦寨、金钟山、观音洞、马灵桥古驿道等大大小小10个景点组成。历史上曾是贵阳通往广西百色等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元末至民国初年,为土司亭目所辖,是封建土司时代板庚亭的所在地。有传统的布依族手工土布制作和浸染、扎染工艺,当地布依族妇女手工纺织的纯棉土花布冬暖夏凉,做工精细,图案新颖,花色素雅,品种繁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三月十三、牛魂节(俗称洗牛脚杆)、七月半、尝新节(重阳节前后)等民族节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主要有民间故事、布依歌、汉山歌、打花包、踢毽、芦笙舞、花灯舞、腰鼓舞、秧歌舞、花竿(钱竿)舞、铙钹舞等,都是当地历史流传、群众自编自演的原生态节目。
自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板庚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50%的农户修通了水泥串户路,70%的农户修建了水泥平房,100%的农户实现了水、电、路三通,村级集体经济为15000元,383户人家有固定电话247部,移动电话137部,20%的农户开始走向第三产业,并初步形成以农家休闲旅游服务区雏形。
2019年12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板庚村榜上有名。
2019年12月,板庚村被命名为贵州省第五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板庚村附近有高原高原千岛湖休闲度假园区、罗甸县天眼驿站景区、打黛河天坑、大关地质生态农业观光园、罗甸中共蛮瓦支部旧址等旅游景点,有罗甸玉、罗甸艾纳香、罗甸荷叶粑、罗甸脐橙、罗甸火龙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