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旧县乡下辖村委会包括大黄沙村委会、船坑村委会、东厝村委会、游墩村委会、马坪村委会、旧县村委会、岩下村委会、六墩村委会、李墩村委会、下段村委会、官村村委会、洋前村委会。
平湖历史遗产
宁德市 (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共12个街道、60个镇、52个乡[其中8个民族乡])
蕉城区(辖2个街道、10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蕉南街道 蕉北街道 城南镇 漳湾镇 七都镇 八都镇 九都镇 霍童镇 赤溪镇 洋中镇 飞鸾镇 三都镇 金涵畲族乡 洪口乡 石后乡 虎贝乡
福安市(辖3个街道、11个镇、7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城南街道 城北街道 阳头街道 赛岐镇 穆阳镇 上白石镇 潭头镇 社口镇 晓阳镇 溪潭镇 甘棠镇 下白石镇 溪尾镇 溪柄镇 城阳乡 坂中畲族乡 范坑乡 穆云畲族乡 康厝畲族乡 湾坞乡 松罗乡
福鼎市(辖3个街道、10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桐山街道 桐城街道 山前街道 贯岭镇 前岐镇 沙埕镇 店下镇 秦屿镇 磻溪镇 白琳镇 点头镇 管阳镇 嵛山镇 硖门畲族乡 叠石乡 佳阳乡
霞浦县(辖2个街道、6个镇、6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松城街道 松港街道 长春镇 牙城镇 溪南镇 沙江镇 下浒镇 三沙镇 盐田畲族乡 水门畲族乡 崇儒畲族乡 柏洋乡 北壁乡 海岛乡
古田县(辖2个街道、7个镇、5个乡) 城东街道 城西街道 平湖镇 大桥镇 黄田镇 鹤塘镇 杉洋镇 凤都镇 水口镇 吉巷乡 泮洋乡 凤埔乡 卓洋乡 大甲乡
屏南县(辖4个镇、7个乡) 古峰镇 双溪镇 黛溪镇 长桥镇 屏城乡 棠口乡 甘棠乡 熙岭乡 路下乡 寿山乡 岭下乡
寿宁县(辖4个镇、10个乡) 鳌阳镇 斜滩镇 南阳镇 武曲镇 大安乡 坑底乡 清源乡 竹管垄乡 犀溪乡 平溪乡 芹洋乡 托溪乡 凤阳乡 下党乡
周宁县(辖6个镇、3个乡) 狮城镇 咸村镇 浦源镇 七步镇 李墩镇 纯池镇 泗桥乡 礼门乡 玛坑乡
柘荣县(辖2个镇、7个乡) 双城镇 富溪镇 城郊乡 乍洋乡 东源乡 黄柏乡 宅中乡 楮坪乡 英山乡
1、平湖历史沿革
平湖历史悠久,从考古发掘,瓦山有戴墓墩遗址,前进通界村有朱王庙遗址,黄姑有平丘墩遗址,新仓有大墩头遗址,前进图泽村有图泽遗址,马厩庙有马厩庙遗址,胜利大南门大坟塘遗址,李墩村有李墩遗址,最近发掘林埭镇庄桥坟遗址等。
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兽骨等遗物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属良渚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先民已在这里从事劳动和繁衍生息。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属越国,后属吴国,再属越国。
战国时楚威王败越,为楚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会稽郡,次年建海盐县,治城在华亭乡(今上海市金山区)山名柘山,林名柘林,平湖为其西南境。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治陷为湖,名柘湖,海盐县治移武原乡(即今平湖,春秋时为武原乡)。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属荆国王刘贾封地,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属吴国王刘濞封地,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时属扬州。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县曰展武。
东汉光武帝三年(公元27年)复名海盐。
顺帝永建二年(公元 127年)县治陷为湖(今东湖),徙县治于齐景乡之故邑城。
三国时为东吴属地,设盐场南场于白沙湾西。
东晋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治陷入海,移马嗥城。
南北朝时,宋和南齐未变。
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析置海盐、胥浦两县,隶于吴郡。
改为武原郡,不久复为海盐。
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分吴郡盐官、海盐、前京三县置海宁郡,不久废。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一度入盐官县隶杭州。
唐高祖武德少九年(公元608年)复置海盐县,后多次置废,三次入嘉兴县,一次入吴县。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复置海盐县。
平湖为海盐东北境。
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置乍浦镇遏使。
五代时,吴越(钱鏐)仍设乍浦镇遏使。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设当湖酒库。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设当湖务、乍浦务、广陈务及乍浦市舶司。
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海盐县为海盐州,隶嘉兴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海盐县,当湖务改当湖课税局,广陈、乍浦务裁废。
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邑人参政叶春,请遣官巡行江南诸大郡,上命大理寺卿胡概同行往,胡概进言,嘉兴府所属嘉兴、崇德、海盐三县,为里一千九百三十有九,民二十九万六千三百户,税粮八十五万余石,课程军需等项视他府加数倍,政繁事冗,宜增设县治,建官分理。
上命行在吏部员外郎佘亨往同浙江布政司,按察司相度其地,询问其民,计议以闻。
至是,亨还奏嘉兴府宜增设平湖、秀水、嘉善、桐乡四县,诏报可。
于是在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二十八日析海盐县东北境置平湖县治当湖镇,辖大易,齐景、武原、华亭四乡,隶属嘉兴府。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信国公汤和置乍浦守御千户所,勘地筑乍浦城。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九月十二日,为御倭筑县城城墙。
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置东北二瓮城,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增筑城垛,城高2丈5尺,宽2丈,周围9里,有陆门、水门各5座,城河阔5丈多。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上旬,清军南下抵达嘉兴,六月二十三日朱图龙署平湖知县,闰六月初五清军令“剃发”遭民反抗,知县朱图龙遇刺身亡,七月二十三日清兵屠县城,在平的丹阳人王四在东城门口抵御清兵身亡,城内居民得以逃生。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开海禁,乍浦为开放口岸,归宁波海关辖15口岸之一。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十五日,太平军攻克县城,十八日离去。
八月初五复克县城,复退兵嘉兴,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初十太平军三克县城,建立地方政权,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十一月初七,太平军战事失利,平湖守将陈殿选降清,十一月十二日乍浦守将熊建勋亦降清,太平军统治平湖结束。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九月十六日新丰有300余人来平湖自称民军,着知县高庄凯交印,未果。
九月二十日嘉兴军 *** 派民军来平湖,知县高庄凯逃逸,地方各界推薛振基为民政长,平湖光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建立县公署,改民政长为知事,撤道废府,平湖直隶浙江省。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浙江省复设道,平湖隶属钱塘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5月废县公署,成立县 *** ,知事改县长,取消道制,平湖直隶浙江省。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浙江省设置九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湖隶第二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1月5日, 日军在全公亭、金丝娘桥一带登陆。
11月18日, 日军侵入县城,平湖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 25日县长关震东率员进县城接管县政,9月3日日军离境。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5月11日,中国人民 *** 五十八师进驻平湖, *** 暂编第八师溃退,平湖宣告解放。
6月1日平湖县人民 *** 成立,10月1日平湖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950年5月,埭乘乡4个村划入嘉善县。
骑莲乡10个村划入海盐县。
1958年11月,海盐县西塘和嘉兴县钟埭、曹桥3个公社划入平湖县。
1961年12月,西塘、海塘、元通3个公社划还海盐县。
1968年11月7日成立平湖县革命委员会,取代 *** 平湖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
1981年9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 *** 。
1991年6月28日,撤销平湖县,设立平湖市(县级市)。
2、南河头,古称鸣珂里,位于当湖镇,东与建国路相接,西至迎瑞桥,明天启版《平湖县志》“县治城内全图”已有标注,清光绪版《平湖县志》载:“……西之北由胡家汇为横街,一日鸣珂里,俗称南河头。
”平湖设邑(1430)之时,鸣珂里已颇具街区规模。
历史渐进,沧桑变迁,虽经时光侵蚀、兵燹战乱,但南河头古风古貌犹存。
据平湖市人民 *** 平政发(1998)127号文,南河头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1999年4月14日,由省文物局、省建设厅组成的专家组一行5人,来平湖调查考察,认为南河头是平湖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保护价值。
2000年2月28日,浙江省人民 *** 以浙政发(2000)27日号《批转省文物局、省建设厅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报告的通知》,将南河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汉塘之水西来,逶迤流入甘河,似玉带镶嵌其间,用条石垒砌的驳岸整齐划一,驳岸上栓船石鼻随处可见;姿态各异的水踏渡半淹水中,犹抱琵琶半遮面。
梁式石桥迎瑞、鸣喜、利市、秀源、永凝,古朴庄重;武康石铺就的石板路旧迹斑斑。
一群晚清民宅鳞次栉比,包藏着江南古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
特别是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莫氏庄园为标志的名门望族宅第,其规模宽宏、布局紧凑、构造精致、雕饰华丽、高低有序、错落适宜,昔日的威风可以想见。
有比比皆是的白墙青瓦、一门三吊挞;木结构的市民宅第,其楼上为卧室,楼下为客堂,后宅为灶间,旧时民情依稀可辨。
有平湖望族葛氏所创的当湖最早的新式学堂――稚川学堂,办学三十五年,培养了大批专家学者,如中科院学部委员冶金专家邹元燨、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水稻专家俞履圻、著名古文献专家周振甫等等,其辉煌永载史册;现学堂旧址虽已移作他用,然睹其屋舍墙垣,仍可感受昔日风貌。
“文笔巍巍出水央,登临直接五云乡。
寒飞海上诸山雨,月落城中万瓦霜。
礼佛悠悠扳叠磴。
法堂钟磬朝还暮,不是瀛洲是上方。
”这是明贡生冯敏效《沙汀塔院》一诗。
报本塔乃平湖标志性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曾任刑部主事的邑人陆杲发起。
当时竣工的宝塔有七层,拔地十九丈余,四周华檐围绕,翘角皆有悬铃,风动铃鸣,声传数里。
塔建成后,陆杲等人又在塔旁建报本寺,至万历七年寺院建成,塔寺合称报本塔院。
岁月荏苒,报本塔经塌圯、重建与不断的修葺,现存之塔为五层,通高49.14米,平面为八角形。
从南口入塔,有螺旋形石级直达顶层。
层次之间有圆形空间,为穹窿顶所隔。
顶层中有一根双人合抱的大木柱。
木柱穿透塔顶,沉重壮观的铁塔刹套置其上。
登临报本塔,远望九峰,近瞰东湖,旖旎风光,尽入眼中。
宝塔圩在东湖中,本不与陆地相连。
后于康熙和雍正年间,分别建成启元桥和通济桥,俗称西宝塔桥和东宝塔桥。
清陆秋山有诗云:“一水拖蓝打浆平,启元通济两桥横,斜辉半落云山外,塔影波光照眼明。
”一派迷人的风景。
清代和民国期间,报本塔院为著名古刹,有僧众数百,香火鼎盛,缙绅、富户多在塔院举办佛事。
塔院风景优美,引人入胜,一年四季,游人不绝。
数百年沧桑,历经人为与自然的损坏侵蚀,报本塔有所倾斜,塔身日趋萧索。
2000年底,在市委市府的重视与有关部门努力下,报本塔纠编与基础加固工程顺利完成;2002年7月,报本塔塔身恢复性维修工程启动,估计到2003年初全面完成。
1992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平湖市佛教协会在宝塔圩东南角靠湖边重建报本寺,第一步建天主殿,于当年四季度落成,开始接待香客。
殿东侧建小花园,园东又先后建平屋五间和两层楼房五间,作为食堂、弥勒室和僧众宿舍。
1997年,在报本塔以东,兴建大雄宝殿,殿基为浆砌块石,五开间,**琉璃瓦顶,高大庄严。
信徒慕名而来,香火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