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座汉墓为什么被称为打虎亭汉墓?后来得知在这两座汉墓附近有一个打虎亭村,所以就有了打虎亭汉墓这个名字。那么打虎亭村这个名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打虎亭村和打虎亭汉墓哪一个的年代更久远一些呢?请教了一些专家和当地居民,直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关于打虎亭村名字的来历,在当地群众中最流行的说法是,原来在村子西面有一个石亭子建筑,过去曾有人在石亭子处打过虎,所以这个亭子就被命名为“打虎亭”,之后村子的名字也改成了打虎亭村。
但这一说法没有得到研究打虎亭汉墓专家的认可。主持发掘打虎亭汉墓的安金槐先生认为,打虎亭这个名字应和《水经注》中记载的打虎亭汉墓前原有的石阕有关。
对于“阕”,也许大多人都不了解,所谓阙,就是建筑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古时“缺”和“阙”通用,作为道路使用,是象征性的大门。
安金槐老先生认为,在打虎亭汉墓修建之前,打虎亭村附近就有这样一座汉代的石阕。因为汉代的石阕样式大都是每一边的石阕结构下有方形的石阕基础,中间有方体的石砌阕身,顶部有四面出檐的屋顶形石阕顶,所以整体石阕构筑从一边看去就像座石筑的亭子。由于阕身四壁多雕刻有两虎戏斗、虎与熊相斗或人斗虎等石刻画像,再加上当时当地群众不知这是石阕,只看到整个石阕样子像亭子,而阕身上又刻有打虎的图像,于是就把这种汉代石阕叫做“打虎亭”,后来也就把汉阕附近的这个村子称为“打虎亭村”,在打虎亭村的汉墓也就有了“打虎亭汉墓”这个名字。
但这也只是安金槐先生的大胆猜测,因为《水经注》中所记载的汉阕早已被毁,在阕身上究竟有没有人斗虎的图像,已没人知道。
东汉晚期的两座大型壁画、画像石墓。位于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村西。1960~1961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发掘。两墓东西并列,相距30米,墓主当为亲族。据墓葬规格,墓主的身份都应是当时的高级官吏。有人根据《水经注》记载,认为西侧的1号墓墓主为弘农太守张伯雅。 打虎亭汉墓是打虎亭村村民挖猪圈时发现的,是个偶然。据有关资料记载,1959年12月初,打虎亭村群众响应那时党的号召,要搞副业生产,搞什么呢?
农村可利用的只能是本地资源,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搞养殖,于是在村西的土冢上起土建猪圈。起土时,他们在西冢的周围发现了石围墙,以及下面暴露出的墓顶券砖,并在东冢顶部南侧发现一盗洞。顺盗洞进入墓内,他们发现墓室顶部和南北东三壁上都有大面积的彩色壁画,各耳室门上雕刻着精致的石刻。村干部立即将此情况报告给上级文化部门,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当即派出考古工作人员对该墓进行了实地勘察,初步认定这是两座具有重要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大型东汉墓葬。 1960年2月中旬,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开始正式发掘。发掘结果果然让人振奋,这是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东汉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