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气候公约》第四条第7款规定:“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中国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有效务实的合作,努力实施本方案。
第一部分 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实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一、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包括: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从季节分布看,冬季增温最明显。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从地域分布看,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四是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一是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预测到203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二是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三是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四是中国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五是中国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六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
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3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7亿吨,甲烷为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为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中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甲烷约为7.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约为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1.31%;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
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CO2/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
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26.9:41.3:31.8,2005年为12.6:47.5:39.9,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电信、旅游、金融等行业,尽管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机械、信息、电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较大的节能效益。1991-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2%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5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与标识,鼓励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引进和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建立和推行节能新机制,加强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等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中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吨标准煤(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均降低4.1%;工业部门中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也有了明显的下降:2004年与1990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427克标准煤下降到376克标准煤,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由997千克标准煤下降到702千克标准煤,大中型企业的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201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57千克标准煤。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1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如按照中国1994年每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277吨计算,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68.9%,而石油、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16.6%、2.1%和5.1%,上升到2005年的21.0%、2.9%和7.2%。
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3%,年发电量为401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2%;户用沼气池已达到17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多处,年产沼气约15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垃圾发电约20万千瓦;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约102万吨;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多个,总装机容量为126万千瓦,在偏远地区还有约20万台、总容量约4万千瓦的小型独立运行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的总容量约为7万千瓦,主要为偏远地区居民供电;在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8500万平方米。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除植树造林以外,中国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绿化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9平方米,这部分绿地对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的生育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40‰,自然增长率为5.89‰,分别比1990年低了8.66和8.50个千分点,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通过计划生育,到2005年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亿吨,这是中国对缓解世界人口增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2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政府、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发电并网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2005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这些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第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中国政府成立了共有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指导。为切实履行中国政府对《气候公约》的承诺,从2001年开始,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编写工作,并于2004年底向《气候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正式提交了该报告。近年来中国政府还不断加强了与应对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综合管理,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强化了对能源工作的领导。为规范和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中国的有序开展,2005年10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颁布了经修订后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第七,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中国政府重视并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支撑能力,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等,开展了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等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等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开展了“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并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为国家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和参加《气候公约》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还开展了一些有关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项目。
第八,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举办了多期中央及省级决策者气候变化培训班,召开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大型研讨会,开通了全方位提供气候变化信息的中英文双语政府网站《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问题一:石家庄桥西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河北省 石家庄市 桥西区 050000
桥西区,位于石家庄市区西南部,是河北省省会的行政、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和商贸中心,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交汇地。辖区驻有省委、省人大、省 *** 、省政协四大机关,以及中直、省直60多个单位部门;区内有省艺术中心、市群艺馆等文化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等20多所大中专院校,以及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电子工业部第五十四研究所等30多家省部属科研单位。桥西区商贸繁华,市场发达。
中文名称:桥西区
外文名称:Qiaoxi District
行政区类别:市级区
所属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
下辖地区:12条街道
*** 驻地:河北省石家庄市维明南大街120号
电话区号:0311
面 积:54.46平方公里
人 口:51.69万人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裕西公园
车牌代码:冀A
年平均气温:13.6°C
行政代码:130104
问题二:石家庄沧州市邮编 河北 沧州 沧县 风化店 061000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河西 061000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鞠官屯 061000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小赵庄 061000 0317
河北 沧州 新华区 东环中街街道 061000 0317
河北 沧州 新华区 建设北街街道 061000 0317
河北 沧州 运河区 公园街道 061000 0317
河北 沧州 运河区 南湖街街道 061000 0317
河北 沧州 运河区 南环中路街道 061000 0317
河北 沧州 运河区 市场街街道 061000 0317
河北 沧州 运河区 水月寺街街道 061000 0317
河北 沧州 运河区 西环街街道 061000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陈纪洼 061001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南陈屯 061001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西花园 061001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小王庄 061001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兴济 061021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马落坡 061022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薛官屯 061022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姚官屯 061022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旧州 061023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刘家庙 061023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王官屯 061023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望海寺 061023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午龙堂 061023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李天木 061024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捷地 061025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穆官屯 061025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七里淀 061025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汪家铺 061025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张官屯 061025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姚庄子 061026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纸房头 061026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崔尔庄 061027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高川 061027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史楼 061027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闫村 061027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陈圩 061028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大官 061029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杜生 061029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桃杏 061031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大褚 061032 0317
河北 沧州 沧县 黄递铺 061032 0317
河北 沧州 黄骅市 毕孟 061100 0317
河北 沧州 黄骅市 岭庄 061100 0317
河北 沧州 黄骅市 仁村 061100 0317
河北 沧州 黄骅市 羊三木 061100 0317
河北 沧州 黄骅市 赵村 061100 0317
河北 沧州 黄骅市 排河 061101 0317
河北 沧州 黄骅市 赵家堡 061101 0317
河北 沧州 黄骅市 常郭 061102 0317
河北 沧州 黄骅市 岐口 061102 0317
河北 沧州 黄骅市 南大港 061103 0317 ......>>
问题三:睢宁县邮政编码多少? 城市/区/县 地址 邮编 睢宁县 睢宁县 221200
睢宁县 邱集乡 221234
睢宁县 李集镇 221221
睢宁县 王集乡 221211
睢宁县 梁集乡 221245
睢宁县 黄圩乡 221224
睢宁县 睢城镇 221200
睢宁县 沙集乡 221232
睢宁县 桃园乡 221222
睢宁县 睢城乡 221200
睢宁县 刘圩乡 221236
睢宁县 张圩乡 221213
睢宁县 高集乡 221215
睢宁县 古邳镇 221241
睢宁县 王林乡 221235
睢宁县 浦棠乡 221244
睢宁县 庆安乡 221246
睢宁县 魏集乡 221243
睢宁县 高作镇 221231
睢宁县 岚山乡 221217
睢宁县 朱楼乡 221225
睢宁县 双沟镇 221212
睢宁县 朱集乡 221226
睢宁县 姚集乡 221242
睢宁县 凌城镇 221233
睢宁县 苏塘乡 221216
睢宁县 县城 221200
睢宁县 龙集乡 221214
睢宁县 官山乡 221223
问题四:华徐公路999号e通世界邮政编码是多少 上海市市辖区青浦区华徐公路999号
邮编:201700
问题五:河南省邮编是多少? 河南地区以45开头
郑州 450000 汲县 453100 济源 454600 淇县 456700
荥阳 450100 延津 453200 孟县 454700 濮阳 457000
新郑 451100 封丘 453300 温县 454800 清丰 457300
巩县 451200 长垣 453400 武陟 454900 南乐 457400
中牟 451400 原阳 45伐500 安阳 455000 范县 457500
尉氏 452100 辉县 453600 安阳 455100 台前 457600
通许 452200 新乡 453700 汤阴 456100 许昌 461000
密县 452300 获嘉 453800 浚县 456200 许昌 461100
登封 452400 焦作 454100 内黄 456300 鄢陵 461200
禹县 452500 修武 454300 滑县 456400 扶沟 461300
襄城 452600 博爱 454400 林县 456500 长葛 461500
新乡 453000 沁阳 454500 鹤壁 456600 漯河 462000
西平 462100 泌阳 463700 周口地区 466000 洛阳 471000
郾城 462300 上蔡 463800 商水 466100 孟津 471100
舞阳 462400 信阳 464000 项城 466200 汝阳 471200
舞钢区 462500 信阳 464100 沈丘 466300 伊川 471300
问题六:西安市未央区徐家湾的邮编是多少? 710021
问题七:江苏省徐州市各个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云龙区 面积 118平方千米,人口 29万人。邮政编码221009。
鼓楼区 面积 212平方千米,人口 38万人。邮政编码221005。
九里区 面积 98平方千米,人口 25万人。邮政编码221040。
贾汪区 面积 690平方千米,人口 49万人。邮政编码221011。
泉山区 面积 62平方千米,人口 43万人。邮政编码221006。
邳州市 面积2088平方千米,人口161万人。邮政编码221300。市人民 *** 驻运河镇。
新沂市 面积1571平方千米,人口 99万人。邮政编码221400。市人民 *** 驻新安镇。
铜山县 面积1856平方千米,人口118万人。邮政编码221100。县人民 *** 驻铜山镇。
睢宁县 面积1767平方千米,人口132万人。邮政编码221200。县人民 *** 驻睢城镇。
沛 县 面积1349平方千米,人口115万人。邮政编码221600。县人民憨府驻沛城镇。
丰 县 面积1446平方千米,人口110万人。邮政编码221700。县人民 *** 驻凤城镇。
问题八:西安的邮编是多少? 710000 陕西省 西安市 灞桥区
710000 陕西省 西安市 碑林区
710000 陕西省 西安市 新城区
710000 陕西省 西安市 雁塔区
710000 陕西省 西安市 莲湖区
710000 陕西省 西安市 未央区
710000 陕西省 西安市 阎良区
710100 陕西省 西安市 长安区
710200 陕西省 西安市 高陵县
710300 陕西省 西安市 户县
710400 陕西省 西安市 周至县
710500 陕西省 西安市 蓝田县
710600 陕西省 西安市 临潼区
问题九:西安新城区的邮编是多少 矿山路口和辛家庙附近属于未央区。
710016:未央路一线 未央宫乡、朱红路南段、太华路南段、农兴路、铁一村、铁二村、铁三村、联志后村、枣园南岭、南窑地、南郭上村、建强路(27~3福号)、青门小区 (未央宫乡)、凤城二路、白家口村、二府庄老村、含元路、大兴东路、6合窑(1、2)、星火路、二府庄新村、草滩路(30~34号)、白杨路、纱厂街、纱 厂东街、纱厂后街、龙首南路东段、马旗寨路、向红三村、迎宾路、红庙坡、龙首村、八府庄、铁路北村、龙首北路、大明宫乡、方家老村、方新村、二府庄(北 郊)、矿山路(2、6、28、30)、北郭上村
xbus/ditu/2006new/2006-70.jpg
问题十:河南省息县东岳镇徐大庄村邮编是多少 邮编查询
464312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东岳镇徐大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