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它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现在已经没有正真意义的契丹了。
云南保山管辖多少个县,分别是哪些县?
龙潭村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305212052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530521。邮政编码为678200,长途电话区号为0875,车牌号码为云M。龙潭村与哈寨村、木老元社区、大地村相邻。
龙潭村附近有《恤忠祠记》碑及恤忠祠和邓子龙军事遗址、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施甸抗日江防遗迹群、石瓢温泉、布朗族跳会等旅游景点,有保山猪、保山烟叶、施甸水蛭、雕梅、施甸茶叶等特产。
辖区:
5个。一区四县(隆阳、施甸、腾冲、龙陵、昌宁)
乡镇:
2个街道、24个镇、46个乡(其中11个民族乡)
面积:
国土总面积1963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2%
:历史沿革
保山,古称永昌。
历史上,曾是滇西最早的原始居民“蒲缥人”的栖息地;战国中期,为古哀牢国统治中心;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在此设县置吏,“哀牢转衰”;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内属”,保山市的前身永昌郡宣告成立。文献记载,当时的永昌郡地域极广,大致相当于今滇西、滇南及缅北广大地区,有231897户计1897344人,为卓立东汉的天下第二大郡。
此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天子几度易姓,永昌郡制有存有废,辖地亦有伸缩。至唐宋时期,保山先属南诏,为永昌节度;继归大理,前期仍承节度,后改为永昌府。两个地方民族政权都建都大理,又倚保山为其向西发展的基地。元初,设永昌三千户,隶大理上万户府,后相继改设永昌府、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帅府不在大理而在保山)。明代,先后置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昌军民府—“保山”这一今名即首用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设保山县为“府附郭”之时。清代设永昌府,领土府一,厅、县、土州、长官司各二及安抚司三,宣抚司五,是全省领州县级政区最多、设治也最复杂的府。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置县,因为甘肃省金水市下有一个县的名称叫永昌,所以易名保山,同时在其原辖地腾冲设腾越道,辖域相当于今保山、临沧、丽江、大理、德宏、怒江、迪庆7地州;1930年裁道设第一殖边督办署,辖12县、10行政区;1940年改设腾龙边区行政监督;1942年设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移保山;1948年改设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再移腾冲,辖4县、7设治局
三:行政区划
保山市辖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一区四县。2个街道、24个镇、46个乡(其中11个民族乡)。 面积19637平方千米,人口246.8万。市人民政府驻隆阳区,邮政编码678000。区号0875。
隆阳区 面积5011平方千米,人口86万。区人民政府驻上巷街,邮政编码678000。
施甸县 面积2009平方千米,人口33万。县人民政府驻甸阳镇,邮政编码678200。
腾冲县 面积5847平方千米,人口61万。县人民政府驻腾越镇,邮政编码679100。
龙陵县 面积2883平方千米,人口27万。县人民政府驻龙山镇,邮政编码678300。
昌宁县 面积3887平方千米,人口34万。县人民政府驻右甸镇,邮政编码67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