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供应商运作不良导致供应品质及交货期不稳定;
2.供应商的投资方或合作方改变投资方向,导致转产或退出采购方所需原材料的生产;
3.供应商的财务不良导致破产。
以上各种类型的问题一旦发生,采购方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来进行处理和补救,由此产生的各项费用,比如不合格产品的分析检验费用、退换货的运输成本、改用其它替代产品或替代供应商导致的支出增加、与供应商联系磋商或派人去供应商生产现场调查监督的费用,及质量不良造成停产的损失费等都属于质量成本。
2六种措施预防质量问题
质量不良而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问题发生之后,采购方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和成本进行问题的解决和补救。虽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但如果能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思想来管理质量,预防问题的发生,将更有利平衡质量与成本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采购中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以下六种措施将非常有效:
第一,建立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型OEM公司把供应商开发和供应商管理职能从采购管理中分开,分别成立独立的资源开发与资源管理部门,并设置专人对供应商质量进行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包括与供应商绩效相关的原材料品质、成本、交货期及服务等各项指标的管理。明确的分工带来明确的职责:供应商开发工程师负责对供应商的产品符合性及技术工艺能力进行初步评估;供应商质量工程师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各种系统工具对供应商的质量绩效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定期的评估。这样的管理结构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了采购质量风险的发生。
第二,执行清晰的供应商认证程序。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认真的审核与认证是全面了解供应商能力的最好手段。通过供应商的现场审核,采购方可以全面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运营状况、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管理体系及信息化程度,这为避免采购风险的发生奠定了基础。审核的内容包括质量认证体系、设备与工艺能力、研发能力、生产流程及过程控制、生产能力及生产饱和度、财务状况、订单管理、客户管理及客户服务、原材料管理、员工素质和环保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