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的设治,始于乾隆末年,当时有『铜锣湾庄』、『芎蕉湾庄』、『七十份庄』、『樟树湾庄』等四街庄,隶属于淡水厅后龙堡。光绪元年,改隶新竹县。光绪十五年,铜锣湾庄改为福兴街,另有芎蕉湾庄、中心埔庄、中车路庄、七十份庄、三座屋庄、樟树林庄、出水坑庄、圆潭庄、竹围子庄、老鸡隆庄、新鸡隆庄、鹿湖庄等,隶属于台湾府苗栗县苗栗一堡。日人据台后,地方政制复位,设铜锣湾区隶属于三叉河厅。民国九年,改称『铜锣庄』,隶属于新竹州苗栗郡,庄下大字名有老街、铜锣、芎蕉湾、三座厝、圆潭、樟树、竹围、中心埔、七十份、老鸡隆、彭屋、新鸡隆等。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设铜锣乡迄今,隶属于台湾省苗栗县,辖有九湖、福兴、新隆、兴隆、盛隆、朝阳、竹森、铜锣、樟树、中平等十村共五、七一三户,人口总数二0、六0一人。
山兜破仓分粮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山兜破仓分粮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园庄镇霞山村山兜自然村。
1949年2月,中共仙德工委成立后,工委书记刘佐周深入到慈孝地区,着手筹建地方武装。经过几天的联络、组织工作,建立了慈孝游击队,黄岩任队长、赵必其任副队长。为了配合仙德工委提出的抗“三征”(征丁、征粮、征税)斗争,慈孝游击队决定开展破仓分粮,以解决青黄不接的贫苦群众眼前之急和游击队的粮食问题。游击队选择慈孝地区最大的山兜粮仓作为攻打目标。山兜粮仓地处偏僻,防守薄弱,平时只有3个人看守。同年3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游击队包围了山兜粮仓。由于粮仓墙厚坚实,不宜强攻,游击队采取了从粮仓后门旁边挖了一个洞,然后派人进去把后门撬开,从而顺利搬走了近3万斤粮食。随后,游击队又连续2次用同样的方法将山兜粮仓的10万多斤存粮搬运一空。
山兜粮仓事件发生后,国民党仙游县政府派警兵前往侦破,县常备队也出兵搜查,结果一无所获,便把参加分粮的群众魏选水等人抓捕入狱。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搜捕,游击队和群众没有屈服,而是继续开展斗争,收编了慈孝地区各路土匪,消除匪患,壮大游击队力量,摧毁慈孝地区国民党地方政权,开辟了慈孝游击根据地,实际上控制了慈孝整个地区。
山兜破仓分粮旧址为超然土楼,三层土木结构,建筑面积610平方米。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给予挂牌保护。
信息来源: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
霞山村:霞山村在园庄镇政府驻地西侧1.4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汀洋,聚落形状呈半月形,由永埕边、三座厝、下楼、苦坑头、下楼溪、下寨、顶寨、连湖、打铁、田中庄、汀洋、顶厝、后魏、后城、中厝、中魏、红砖、前魏、新建、山兜等自然村组成。有21个村民小组,村民923户3968人。民国年间属慈孝乡,1950年属三区,1951年属十二区,1956年属枫亭区,1958年公社化为霞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