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跳街
位于参山村。街名起于清末。因街临参林小溪边,人们要到小街,必经小溪。小溪水浅,怕湿了裤子,溪中放两块石,人们踩石上跳过,故称石跳街。起初仅有数间小店,没有门面,商贩在靠路边的墙上开一个窗口,俗称“通柜”,既作窗户,也可作商品货柜。所卖是一些盐、酱、酒之类东西,并有一家煎豆干和卖粥的店,供过路客人吃点心而已,并不成市。那时没有公路,人们从县城经祜水瓦窑山或到南安白土、高田(今称天山、泰山村)必从该街经过。后来,架设一条小桥,20世纪60年代小桥被洪水冲走,公路也不从该地经过,就不成街了。1984 年,成立参内乡政府,1991年兴建参内东街和农贸市场。凤参公路从圆潭经大厝、美塘宫,分叉一条往祜水村,一条往乡政府直至罗内公路,一条往中心小学,靠近乡政府周围的公路两侧兴建商店和民宅。今参内乡镇区内沿公路建设而形成三条街巷。
(二)大厝街
位于大厝村溪头自然村。全长300米,宽3米,街面由河卵石和条石铺就。街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水运靠晋江西溪,该地在县城下游,永春、大田、诗山的货物从溪头出入,因而成为货物集散地。时街市比较热闹,各类商店分布在街的两侧,尚有一家“益成”典当行,生意兴旺。民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战乱不断,街市凋零,后晋江西溪止航,街道成为单纯居住区。
(三)打铁寮街
位于祜水村。全长100米,宽3米,街面由河卵石铺就。街形成于清末。当时码头设在溪头,货物从溪头出入。街上有数家打铁铺,初以搭寮为主,故称。1956年后取消私营商店,街就此衰落。
(四)罗内村街巷
1995年,罗内大桥通车后,在村头开辟一小区,并建有街道。街道两侧建有4至5层楼房,一层为店铺,设有信用社、零星小商店等。因旧村改造,原自然村名消失,以街巷名代替原自然村名。原顶寨、冬青、新村、赤岭、尾山、下村、埔后、苦墘、跳坑、内园、埔口自然村改为罗内街、朝安街、梨园巷、美宫巷、霞村巷、毓英路、东阳巷、美山街、仙童巷、文洋街10条街路巷。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参内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地名含义
参山东边有狮公山、狮母山、鸭嘴寨三山,原名三山,叶氏先祖从眉山高田迁徙参内,改为参山。
历史沿革
参山村旧时曾设参内乡公所址在参山,解放后曾设参内乡址也在参山,旧时名长泰里参内乡。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位于参内乡东部,东与南安市眉山乡太山村接壤,西与乡政府大厝村毗连,北靠本乡祜水村,南与兰溪为界,距安溪县城区7公里。
人口与土地面积
参山村面积5平方公里,全村人口4265人,1260户,24个村民小组,其中叶氏占总人口数的80%左右,村内主要道路均是水泥路面,有第五路公交车直通城区,有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村容村貌目前,参山村已划入城东开发区建设规划区域内,东二环公路从我村经过,海西茶叶产业基地也在我村,参山村列入开发区统一开发规划之列,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正一步一步地加快建设步伐,参山村将在三、五年建设发展中发生巨大变化,村容村貌将得到统一规划,加以完善。参山村祖先自300多年前从南安市眉山乡高田村迁入后,一贯主张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参山村祖先设有育才田,育才基金,在泉州设有参山别墅,供上京赴考的学子中转之用,现有二座进士府第均已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顶新厝、三落厝)解放前曾有叶贻哲任-中央-,叶彩真任省委委员、厦门集美大学校长等名人志士,现我村在全国各条战线上有处级以上干部10多名。2005年参山小学举行了百年校庆活动,现我村每年均有20名以上的学子考入大学本科,近十年来考入大学的参山学子有200多位,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经济发展状况
参山村村民一贯以农为主,兼顾种茶、制茶,经济收入以茶叶为主,其他副业、打工收入为辅。我村经济没什么发达,现村内仅有一个“金兰”人造花厂,茶场一个(台湾人承包),并无其他企业,村财无什么收入,有待今后开发发展。
2021年2月20日,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名单出炉,参山村上榜。
参山村附近有清水岩、志闽(安溪)生态旅游区、东岳寺、虎邱洪恩岩风景区、安溪凤山风景旅游区等旅游景点,有安溪铁观音、安溪黄金桂、湖头米粉、山格淮山、福建乌龙茶等特产。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参内镇下辖村委会包括茶博汇社区居委会、湾美社区居委会、镇中村委会、镇东村委会、祜水村委会、美塘村委会、大厝村委会、参山村委会、员潭村委会、罗内村委会、坑头村委会、岩前村委会、田底村委会、洋乌内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