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鸭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阳信鸭梨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阳信鸭梨,产于山东省阳信县。外形美观,色泽金黄,呈倒卵形,因梨梗基部突起状似鸭头而得名。鸭梨皮薄核小,香味浓郁,清脆爽口,酸甜适度,风味独特,素有“天生甘露”之称,富含糖、维生素C、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具有清心润肺、止咳定喘、润燥利便之功效。鸭梨适合加工梨脯、梨糕、饮料等多种营养食品。阳信县栽培鸭梨历史悠久,唐、明时即有大面积栽培,现有梨园20万亩,被誉为“鸭梨之乡”。阳信鸭梨在全国展评中屡屡盖压群芳,蝉联桂冠。
阳信鸭梨,含糖一般在10一13%,并含有果酸、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具有清肺、化痰、润早、利便之功效,对咳喘病、高血压等病症有辅助治疗作用,堪称果中佳品。据我国药典《本草从新》中说,鸭梨“性甘寒微酸”,具有“清心肺、利肠、止咳消痰、清喉降火,醒酒解毒”之功效。《本草纲目》把鸭梨的功能注定为:“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
山东阳信鸭梨因其梨梗基部突起状似鸭头而得名,其外型美观,初采为黄绿色,贮藏后通体金黄,贮藏可保鲜6个月。阳信鸭梨个大,平均单果重175克,皮薄核小,汁多无渣,酸甜适度,香味浓郁,含糖量高达12%,素有“天生甘露”之美称,以其品质优良而驰名中外,在1985年全国鸭梨系水果评比中荣获金质奖杯。
地域范围
山东阳信县阳信镇、河流镇、劳店乡、水落坡乡、商店镇、翟王镇、洋湖乡、流坡坞乡、温店镇等9个乡镇。
特定品质
阳信鸭梨,产于山东省阳信县。外形美观,色泽金黄,呈倒卵形,因梨梗基部突起状似鸭头而得名。鸭梨皮薄核小,香味浓郁,清脆爽口,酸甜适度,风味独特,素有“天生甘露”之称。
文化典故
阳信鸭梨栽培历史悠久,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唐朝初期土生梨种就进入人工栽培,宋末明初开始园林生产和商品经营,并初具规模,明永乐年间“所栽梨树块块成行,果实累累,四方闻名”。清末民初,已有人“打洋梨”,指将阳信鸭梨肩挑车推送往登州(烟台)码头,然后运到东南亚一带。
地域范围
阳信位于东经117°15′~117°52′,北纬37°26′~37°43′,黄河下游黄泛平原。总面积793平方公里,地形全部为平原,是著名的中国鸭梨之乡。阳信县辖10个乡镇办,人口45.4万。阳信鸭梨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是山东阳信县所属各村镇。地域保护范围总生产面积7300公顷,年产量24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观特征:阳信鸭梨因其果梗部突起状似鸭头而得名,具有外形美观、色泽金黄等特点。单果重205g以上,阳信鸭梨树势强,结实性好,易管理,可连续丰产。2、内在特征:阳信鸭梨皮薄肉细、核小无渣、香甜脆嫩、味美多汁、酸甜适度,含多种维生素及人体所必需的15种氨基酸及抗衰老素“SOD”,可溶性固形物≥10%,总酸≤0.22%,钙≥5mg/100g,磷≥6mg/100g,铁≥0.2mg/kg。常鲜食鸭梨具有润肺止咳,抗衰老的功效。3、安全要求:阳信鸭梨严格按照绿色食品(NY/T442-2001、ISO9001)标准执行。
流坡坞镇的民间艺术
流坡坞的“坞”字《词源》上是这样解释的:“坞,小障也。村落之外筑土为堡,藉以保障守卫也。”《新华字典》上解释为:“坞,古城堡也。”《新华字典》上解释为:“坞,古城堡也。”由此看来,古时候流坡坞地处战略要地,很可能是一个大军营,故筑坞为障。又因为古时候,流坡坞东门外一华里处有一条河,河水顺坡而下,至今这条古河道尚存,流坡坞就因此而得名。
流坡坞是阳信的重镇之一,向有东坡西坞之称,地处惠民至沧洲和沾化至德州官道的交叉点,有四门四关,十字街比四周高出四五米,村落周围筑有八米多高的土围子,围子外是十米多宽的“城壕”,四门上都建有石桥。1996年,小城镇建设时,因十字街太高向下削平了两米多,在地下约1.7米处发现了很多碎砖烂瓦和一些破碎的坛坛罐罐,这是古时人群居住的见证,但无法考证是哪个时期留下来的。直到清朝末年,大街两旁还保留着原来的前出厦的建筑风格,厦院的立柱排列整齐,好像两列整装待发的士兵。解放时这些建筑还比较完整,刻有“紫气东来”的大匾,还高高悬挂在东大门的门洞里。可惜的是在那个敢想敢干的“大跃进”年代里,绝大部分建筑已是荡然无存,惟有西门上的石桥侥幸保存下来。
这座石桥名曰“长安桥”,桥两旁的石栏杆上刻有两首绝句,没有题目没有写作年代,作者署名是“竹轩山人”。石栏受风化作用,字迹模糊且残缺不全。
流坡坞是县内历史悠久、繁荣昌盛的重要集镇,素有“先有流坡坞,后有阳信城”之说。三国时,系魏国的军事重镇。唐初,因其东临圣寿寺,北靠古鬲津河,中部高突,坡度很大,凡粮船、乘船赴寺祈祷者,均在此停泊。主街呈十字形,四门皆有石桥。圣寿寺占地99顷,养有99窝蜂,可见其规模之大。至宋代,阳信县治所曾计划迁往该地,后因选不到“法场”而弃。该镇地处惠民至沧州和沾化至德州官道的交叉点,曾有四门四关,至今仍有一段古城墙未毁。十字街比四周高出4、5米,村落周围筑有8米多高的土围子,围子外是10米多宽的“城壕”,四门上都建有石桥。1996年小城镇建设时,因十字街太高向下削平了2米多,在地下约1.7米处发现了很多碎砖烂瓦和一些破碎的坛、罐,这是古人群居住的见证。镇上的大多数古建筑皆毁于“文革”,惟有西门上的石桥得以侥幸保存。
1958年建流坡坞公社,1964年改区,1970年复改公社,1984年设乡,1995年改镇。1997年,面积70.7平方千米,人口4万,辖流坡坞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南斜、大王庄、小马、王嘉会、李纪、东李昂、西李昂、金解、前菅、后菅、前孙、后孙、盆张、西董庙、三姓庄、陈才、四户王、东商、西商、周家、张举仁、张窝头、李图、水牛李、逯王、杨大夫、褚家、大马、幽家、张聂、张铁匠、沙窝、蔡家、北韩、刘卢阁、苇子刘、北董、大光、东苟、中苟、西苟、张古庄、段家、红门堂、王迪吉、河底刘、黄家、阎家、邢家、朱家、杨玉头、李铁匠、窦家、风台吕、王凤豪、张泮、曹集、大陈、二陈、崔李、徐赵、张马、韩家、马家胡同、刘港、宋集70个行政村。
在阳信县流坡坞镇,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曲艺哈拉虎开始走进中小学课堂,做为阳信当地特色民间曲艺,哈拉虎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在阳信县其他地区,剪纸、毛竹板、大鼓书、捏面人等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也因地制宜走进当地中小学课堂,不少学校还专门聘请了当地民间艺人担任这些特色课程的辅导老师。 这些特色地方课程的开设,一方面使这些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更开阔了学生视野,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