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向灾区捐赠衣物:1. 通过慈善组织:可以联系一些正规的慈善组织,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提供衣物捐赠。2. 通过公益机构:可以联系一些地方性的公益机构,如当地慈善协会、志愿者协会等,提供衣物捐赠。3. 直接送至当地救援中心:可以将衣物直接送至灾区当地的救援中心,需要先联系相关的救援机构或政府部门。4. 参与志愿者活动:有些慈善组织或公益机构会组织衣物筹集和分发志愿者活动,您可以参加这些活动并进行捐赠。需要注意的是,捐赠衣物时需要注意衣物的质量和清洁度,最好选择有用的、耐穿的衣物,同时也要关注当地救援中心的需求,尽量不要捐赠不合适的衣物。
李华芬的个人资料
徐本禹,男,1982年生,山东聊城人,中共党员,系我校经济贸易管理学院1999级经济学专业学生,2003年本科毕业,高分考取我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在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义务支教。
徐本禹家境贫寒,考入我校后,学习和生活遇到很多困难,被列入特困生,并得到学校的资助、老师同学的关爱和社会的帮助。这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他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他勤奋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学校“特困生自强奖学金”,并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他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被评为学校优秀共青团员,当选为共青团湖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并加入了中国***。他满腔热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他富有爱心,在大学期间节衣缩食,用自己勤工助学的微薄收入和刻苦学习所得到的奖学金,先后资助多名经济困难的同学,并积极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从2001年到现在,他一直在资助湖北沙市一名叫许星星的孤儿(曾获全国十佳春蕾女童称号),从未间断。他在自述中写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那些生活上需要帮助的人。”
2002年7月,徐本禹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设在山洞里的为民小学支教一个月。这次社会实践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决心以实际行动为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返校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他向孩子们承诺一年后再回去给他们上课。考上研究生后,他打算放弃深造机会,回到贵州实践自己“阳光下的诺言”。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为他保留研究生学籍两年,支持他的行动。
2003年7月,徐本禹重返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当时团中央西部志愿者计划尚未实施,为了保证他的基本生活,我校团委和他所在的经济贸易管理学院为他提供了生活补助。后来,贵州团省委将他补入贵州扶贫接力计划。徐本禹深受感动和激励,每月从微薄的生活补助中节省出一半的钱,用来资助当地孩子上学。他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使当地教育条件迅速得到改善,小学迁出山洞,搬进了新校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不足100人增加到250多人。
04年7月,他从办学条件已经大为改善的狗吊岩村转点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大水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大石村继续义务支教。我校获悉这一情况后,捐资8万元为大石小学修建新校舍,对徐本禹的支教行动给予了更大支持和鼓励。
徐本禹现任大石小学名誉校长,并先后被授予贵州省毕节市“优秀***员”和我校“杰出青年志愿者标兵”称号
是这个吗?
李华芬出生于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严湾村,母亲务农,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微薄的收入仅能维持全家生计,但艰苦生活却给了她善良的心灵。
2003年,刚刚考入河南财经学院的李华芬在网上看到支教大学生徐本禹的事 迹后,彻夜难眠。她被当地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山区孩子那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睛深深地感动了,第二天,李华芬写了一份题为《他(她)的眼神》的倡议书:“让我们从捐献一个空瓶子、一张旧报纸做起,关注那些没钱上学的儿童。虽然只是轻轻的一挥手,但是实现了一个孩子一生的梦想……”一个被称为“爱心捐助”的活动,由此在河南财经学院校园展开。
李华芬和她的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把捡瓶子、拾废纸变卖的357.3元钱,全部寄给在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的徐本禹,资助了该校两个贫困生重返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