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三角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现状概述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现已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并确立“一体两翼”的发展框架,即以上海港为中心,宁波港和苏州港共同发展。长三角港口群是我国沿海五个港口群中港口分布最为密集、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经济贸易的增长产生了大量的货源,使该地区各港口的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年增长。而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
使得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
二、长三角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
长三角地区是目前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一直以来,长三角一直和外部世界,国际市场,世界经济紧密联系。长三角在港口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存在较大优势。
首先,从整体来看,长三角各港口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使其腹地经济产生引擎效应。洋山港的优势在于上海港口较为完善的各项软件服务体系和其综合实力;而宁波—舟山港则具有洋山港所不具备的更优良的自然条件和进行水水中转以及大吨位散货,国家战略物资储运的能力。洋山港的开港对宁波港来说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两港能错位竞争,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做到共同发展,从总体上提升长三角的港口含金量。港口本身是所在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可为地区经济创造直接的产值、国民收入、就业机会和税收,直接为经济区域发展作贡献。
其次,从基础设施来看,长三角内部建成三大重点工程,提供运输支持。上海建立跨海大桥-东海大桥,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浙江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的建成大大缩短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的距离,在沪杭甬之间形成一个2小时“金三角”交通圈,从而提高这些城市之间的“紧密度”,进一步形成合力,对区域经济起到积极作用。杭甬运河改造工程连接钱塘江、曹娥江、甬江三大水系,且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沟通浙东航道网、浙北航道网和全国水运主干网,有利于完善浙江内河航道网,增强宁波—舟山港集疏运能力,培育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
再次,从产业结构来看,各港口之间产生了优化效应,达到区域整合。长三角港口群能配置资源,调整本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而资源空间分布存在着不均衡性,这就需要靠运输来进行调节。长三角港口群使各种资源向其及其周边地区集中,促使更多的相关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相关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促使区域和内陆地区经济和贸易发展产生聚集效应,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达到港口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长三角港口物流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发展存在较大优势,但是不论是在港口内部还是港口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内部各港口基于自身利益,形成竞争。这些港口在小区域内形成组合态势的同时,在整个长三角范围内“自成体系、分庭抗礼”的意愿反而有所增强。各地政府基于地方利益,采用行政手段干预地区经济发展,争夺货源,抢占腹地,导致各港口之间无序竞争。
2、政府部门思路观念错位,规划布局不足。主管部门对长三角港口群定位不清晰,并且没有对上海,浙江,江苏这两省一市进行明确定位。同时,上海港,宁波港,苏州港的角色分工模糊,难以协调发展。
3、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相对较不完善。长三角港口群的内外运输体系发展尚不完善,规模略显不足。公路系统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管理,各地间缺乏衔接配套和协调合作。
4、码头建设有过热趋势,货源竞争仍打价格战。目前长三角各港口的远期规划吞吐能力总量已接近3600万标箱。而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集装箱增量可能存在下降的趋势。部分港口正在面临货源不足,港口利用率低的问题。各港口不断下调港口使用费和装卸费率,导致压价抢货现象严重。价格竞争,既降低港口物流收入,抑制区域经济发展,又导致各港口间的无序竞争。
三、长三角港口物流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港口经济的强势崛起,港口的竞争已经从成本差异竞争转向质量竞争,进而转向服务竞争。而在以服务为核心的竞争中,物流服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港口物流服务中,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十分重要,港口需要不断拓展其增值服务功能,通过增值服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才能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牵动作用。同时,通过重组物流园区,实现区港联动和一体化及提高政府监管效率等,改善口岸环境,提升港口服务价值。为进一步抓住港口物流的发展机遇,提高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领导机构,加强港群资源整合。长三角港口群分属上海、浙江和江苏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各政府多为自身利益考量。因此,按照整体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整合现有群内的港口资源需要各地域共同参与。建议由国家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区域划与产业协调委员会,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和资源,使之法律化、制度化。然后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上海港和苏州港协调发展,保证港群内资源的整合、优化和提高,达到“以港兴市”的目的,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腾飞。
2、发展临港工业,充分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发展临港工业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国际资源和国内两类资源的最佳选择。在长三角地区发展大进大出的临港工业及工业带,可以减少其中间环节的运输费用,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临港工业发展水平,要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临港工业的发展,以群内各港口为依托,推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努力打造长三角各工业园区。同时,加强港口的改造升级,提高港口装备,提高港口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服务竞争力,治理港口环境,解决港口内部结构性矛盾,从而进一步加强港口的系统建设,提高港区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使港口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需求。
3、拓展港口物流功能,建立现代物流基地。各港口要把组织开发物流链作为其生产经营的主要任务。根据港口货物品种、场地、机械设备优势,吸引上下游加工、运输、仓储等物流相关项目转移到港区经营。要与航运、公路和铁路企业共同构筑物流链,提供全程化的物流服务。要与生产企业和消费市场物流结合,开展自营贸易业务和代理业务,开拓物流市场,建立港口交易市场。应将现有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有机结合,建设成为多功能、规模化的物流基地。为港口物流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企业提供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