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县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县城城堡众多,被称为“城堡之乡”。右玉县的景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需要一天的时间来浏览。攸县交通便利,无门票,适合观光。
右玉县简介
攸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北、西北以古长城为界,内蒙古凉城、和林格尔县,东邻大同市左云县,南接山阴县、平陆区。攸县四面环山,南高北低。苍头河纵贯南北,东西宽45.7公里,南北长67.7公里,总面积19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属于黄土丘陵缓坡区。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首批全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
右玉县也被称为古城堡之乡。尤泉县300多个村有100多个古城堡,有的一村一堡,有的多村一堡,有的一村多堡。古城堡多为土造,也有砖包、石包。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城堡大门外还有巴比肯,看起来像是军事城镇,由人民保证。
景点介绍
1.杀虎口——右卫古城
主要景点有:杀虎口、杀虎堡、广义桥、右卫古城、马营河堡明代大戏台和五庙,以及附近的一些村落。
右卫古城,位于右玉县北部,自古以来就是北方重镇。古城内有将军府、都统府等256个衙门。明清时期修建的寺庙有50多座,有社稷坛、先农坛和各种官庙,还有明伦堂、玉林书院等小型儒家学校。有几十个国库,县国库,养老金办公室和税收办公室。第四街上有许多商店、商人和50多家大企业。右后卫以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十三面-三十二面长城
主要景点有:圣山、石边沟村至三十二村长城、铁山炮台、红**台、仓头河等。以及附近的村庄。这是一条越野路线,也是一条沿着长城的徒步路线。
这座山孤零零地矗立着,山峰突兀而陡峭。从远处看,它像一根巨大的圆形柱子,支撑着天空,刺破蓝天。当人们看到这一奇观时,他们会想起“前路越来越黑,再黑,登上顶峰也不迟”这句诗。近距离看,圣山并不是很高,相对高度只有40米。
铁山堡在县城西南25里(指老城),边墙以西30里。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筑堡,万历二年(1574年)砌砖。周一是4分钟,女墙高3尺6尺。
3.威远堡-新旧云石堡
主要景点有威远炮台、钟灵古城、威远汉群、新云石炮台、旧云石炮台、宗梁山,以及附近的一些村落。
汉代钟灵古城遗址位于威远堡西南2.5公里处。钟灵古城是汉代雁门县钟灵郡的遗址。建于东汉光武帝二十五年(49年)。古城是一个平面长方形,里面有一堵墙,把它分成东西两个城市。南北城墙长1500米,东西城墙宽900米。古城总面积135万平方米。
4.牛心山-牛心堡
主要景点有:牛心山、牛心堡、黄图堡和附近的一些村庄。
牛山位于右玉县牛心堡村南0.5km,海拔1604m,相对高差200m,周长5.5km,牛心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整座山峰由黑色火山岩构成。从远处看,它高耸入云,顶圆底平
右玉县不需要门票。所有景点都不收门票,自然状态。你可以随身携带摄影器材。右玉县有许多古城堡,风景优美。不仅可以拍出气势磅礴的场景,还能找到细腻精致的油画场景。
明朝中叶以后,蒙古族鞑靼部逐渐兴起,成为明王朝北方的又一“边患”。鞑靼贵族时常骚扰,大同地区人民深受其害。其中鞑靼小王子、俺答为害尤甚。据《大同县志》记载,从成化(公元1465——1488年)至嘉靖(公元1522——1567年)年间,蒙古贵族骚扰大同地区就达二十四次之多。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小王子率兵大举入犯,直抵大同城下,大肆掳掠,焚毁代王别墅。总兵许宁与巡抚郭镗在代王的胁迫下冒险出战,结果大败而归,“死者千余人”。其后数月之内,小王子又先后两次进犯大同,明军每战皆失利,损伤严重。嘉靖十三年正月(公元1534年),吉囊青把都以五万精骑兵入犯大同地区,明军坚守城池不敢出战,饷道被断,大同几乎被陷。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俺答又以数万骑入犯,巡按御史胡宗宪轻率迎敌,督派大同总兵张达、副总兵林椿出战,深陷重围,全军覆没,二人也皆战死。嘉靖年间,俺答还数次深入大同邻近的浑源、灵邱、怀仁、应县、朔州等地,朝野上下惶惶不可终日。鉴于大同地区的紧张局势,明王朝又一次不得不破费巨资,大兴土木,以加强大同镇的防务。其中,主要采取了两项较为得力的强化防御措施:一是在大同城的西北部,大力修筑长城(即外长城)和屯兵堡;二是实行“召军佃作”,以解决戍守军士和军饷的不足。
在修筑长城和屯兵堡中,主要有这样几次大的行动: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负责大同、宣府军务的兵部尚书余子俊奏请修筑长城,东起大同中路,西迄偏头关,长达三百公里,并修建了井坪堡。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修建“边墙五堡”,即大同西北部外长城沿线的“镇边堡、镇川堡、镇鲁堡、镇河堡、宏赐堡”。其中镇川堡位于东北25公里处,北距长城2.5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高8米,厚5.3米,设门楼一座。五堡由东南向西北逐次延伸,绵长52.5公里,每堡设守备一员率兵驻守,分段戌卫。接着,又陆续修建了得胜、镇羌、拒墙诸堡。得胜堡位于城北40公里处,距长城1.5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高8米,厚5.3米,筑门楼二座。并设得胜路,驻参将一员,统领附近诸堡。镇羌堡位于镇城41.5公里处,距长城500米,面积约0.5平方公里,厚5.3米,筑门楼一座。拒墙堡位于城西北40公里处,面积0.5平方公里,高8米,厚503米,筑门楼一座。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巡抚詹荣修筑东路长城90公里,城堡七个,墩台一百五十四个。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三月,又增修长城150公里,增筑保安堡,并多筑土堡于内,以屯伏兵。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秋,兵部尚书杨博组织军民整修长城,筑牛心堡(右玉县牛心村)等大小寨堡九座,烽堠二千九百多个,形成一条东起宣府、中经大同,西达右卫(石玉县)的军事防线,并于冲要处深挖壕沟,长达五百余公里。
在翟鹏总督宣(宣化)大(大同)期间,还挑挖大同壕沟一道,长195公里,深、宽各6.6米,而且把壕沟的出土垒以为墙。同时,添筑新墩二百九十座,护墩堡十四座,添设守备、操守十四员。另外还盖起营房一千五百间。
翁万达总督宣大时,又修筑了宣大边垣千余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
嘉靖年间,明政府又在边墙冲口等处,添设了空心砖台三百座。
就这样,几经修整,使大同西北边垣地带的防务得到了很大的增强。据统计,明代大同镇所管辖的边墙,东自冀晋两省分界起,西至大同市西北一带,长达323.5公里,城堡五百八十三座。这条带形的防御线,蜿蜒于大同北部丛岭沟壑之间,真有如道道重障,严紧地护卫着大同。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爱国将领于谦在诗中曾对此赞叹道:“百二连营秦壁垒,五原封锁汉封疆。”诗人李贽游览大同后,在诗中也感慨地说:“此城真与铁城同。”实在不为过誉。
为了解决戍守军士的军需、粮饷困难,大同在明初时便开始实行了军屯和商屯的办法。所谓军屯,就是号令戍守军士开荒种田。其办法是根据明初制定的“军事屯田则例”规定:戍守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每个军士受田五十亩,由朝廷供给其耕牛、农具、籽种等,三年内免税,其后每亩纳税一斗。后来,朝廷又屡次放宽和修改“屯出赋税条例”,更加刺激了军士屯田的积极性。所们商屯,就是让商人募民屯垦。当时有规定:商人运粮一石交大同粮仓,发给领淮盐的凭证“一小引”(合二白五十市斤),然后凭此“引”赴产盐地领盐,再运到指定地点销售。这样,道途艰远,运费昂贵,商人就设法在大同地区募民屯垦,就地生产粮食以换取凭证。实行军屯、商屯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同戍守军士的粮饷、军需以及代王的食俸。
但是,明代中叶以后,由于镇守、太监和军官横行不法,大同军屯趋于崩溃,商屯也因明政府政策的变更而随之衰废。
嘉靖年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些有见识的总督和巡抚向皇帝上书,建议在大同地区实行“召军佃作”。据《大同县志·关隘》篇载: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巡抚詹荣“以近边宏赐诸堡三十所,延亘五百余里膏腴田,奏诸召军佃作。”所谓“召军佃作”,实际上也就是军屯。《明史·翟鹏传》说:当时曾将修筑长城“得地一万四千九百余顷”“以地募军”,“每军给地五十亩,”被招募者,免除租赋、徭役,春夏农耕,秋冬戍守。采取这些措施,曾经在巩固大同的边防,解决大同卫所军的军需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明史·翟鹏传》中说,因此而“得军一千五百名,事半功倍,省费数十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