郿坞岭,为董卓所修的驰道。董卓是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其在郿县(今眉县)建坞,囤金银财宝、粮食兵器,以图谋天下,退而可求自保的权谋策略。驰道为往来长安与郿县之间,可以居高临下观察两侧伏击的刺客而修筑的干道。
从目前的行政区划上来说,鄠县段郿坞岭东起兆伦村,经宜都、什王村(历史上曾称为青冈岭),渡涝水分支到西岸坳河村,经小坳河村、疙瘩头村、里贤村后到涝店,过涝河主道,经元驾村、坳子村后,过甘河西去周至地界。
在历史记录上被肯定的路线点,是上述元驾村以前的村落。也有人提到凿齿村、王守村等地名,其实是不熟悉当地地貌特征的,尽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平整土地”和“土地划方”运动,对地貌有一定的改变,但是总体上,现在还是有轮廓隐约显示两侧较低的趋势。
幼年时 ,跟大人去大王镇时要下两道坡,第一道坡下去是王守村,后来这道坡被垫了起来,现在几乎没有感觉,就是平整土地的产物。过了王守村的凤凰嘴(小自然村落),就是大王坡头子,过去坡度很陡峭,拉空架子车上坡都非常吃力。坡两侧是土崖,曾经的运漆河自西向东而来。
运漆河的传说是神话的,虽然版本不同,却都是劝诫当朝不要劳民伤财、节俭爱民。不管是运渠店村名的大致来历,还是坳河村的渡口传说,运漆河都在真东村汇合了,流经大王店(过去的称呼)、梧村进入长安界。
真东村是现在的写法。我曾经在一块古墓碑上看到“镇守村”。镇守村分三个自然村落,可以从县北乡十九个村落一年一度的游城隍活动中可以看出,三个自然村是作为一个村子迎送的。当然镇守村就按约定成俗的习惯 依据方位区分了,这个方位就是运漆河!
按照扼制河妖的风水来说,镇住来自南边运漆河的村落就是镇南村(即是现在的真南村),镇住西边河妖的,自然就是镇西村(真西村),两股运漆河在相汇聚后,在上游半包围的风水宝地就是镇东村(真东村)。
幼年时,常随母亲去舅家,经过我村北的胜光寺,到真南村中而过,绕过一条溪水(南来的运漆河),到北岸,再经真村东堡(即真东村,过去旧的称呼),经过有粗壮的古柏树和庙宇前进村,再到了一条小河南岸,依稀记得有小桥就上到了西宝路上,那时的西宝路还是土石路。那小河里的水是清澈见底的,时常能见到有妇女棰石洗衣。
因此,我的印象中,运漆河应该是起于终南山的,是漕运终南山土漆(生漆)而人工修改河道的初步设想,亦或是刚刚实施不久的一项皇家工程。按照当时的生产力,肯定会是就近取材的原则,就不可能从宝鸡一带漕运。况且,终南山地理位置不包括周至以西的地方。
那运漆河的美好传说就是少年时听到的,如同老家人把渭河叫御河一样,都是与皇家有关。
郿坞岭、运漆河都和我的老家相关联,都是抹不去的亲切词汇,让我无法释怀,不得他人乱涂鸦。
登幽洲台歌 , 黄鹤楼
春天是适宜踏青的时节,约朋友此刻郊外访古,更是惬意。附近该去的地方都去了,朋友便说去眉坞岭吧,在那儿也许能拣块宝贝呢。于是骑车疾驶而去。
眉坞岭是古时横垣在眉县、周至、户县、长安一带东西走向的一条土岭,眉是董卓的封地,坞“高厚各七丈,积谷三十年储”,储藏颇丰。董卓自称凭此“成则雄居天下,不成则足以备老”。
朋友带我骑了很远,在一片高地上停下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残存在户县文义村北侧与长安区苗驾村之间的百余米黄土驰道,气势宏伟。董卓藏宝于巢穴眉坞(在眉县),为方便往返于汉长安城与眉坞之间,动用数十万遥役,鞭打绳拴,修筑了这条驰道。车辆奔驰其上,卫队护卫其侧……其工程之巨大,动用遥役之众,社会上有“北修长城,南筑坞岭”的说法。将修筑这条驰道与修筑长城相提并论。董卓被诛灭后,汉军打开眉坞,内藏“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其它丝锦绸缎、碧玉古玩“堆如山丘”。《三国志·董卓传》的集注言:“长安至坞二百六十里”。这个数字,应当是这条驰道的总长度。
驻车,回望掩映在凄凄荒草中的这条驰道,不由沉思起来,试想,如果当初董卓没有挟献帝西迁长安,今天的西安就不可能是十三朝古都了。
朋友长我十几岁,他说,眉坞岭建国初还甚为完整,东从户县苍游乡文义村北侧而入,西过兆伦村、凿齿村、什王村、坳河村、鲁家寨、涝店镇,西去周至,为一道高岭。农业学大寨期间,大搞农田基建,几乎将其全部平毁。眼前的这段百余米驰道,因地处长安、户县界畔,才得以幸存。
我的目光,在麦田的间隙搜索,想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范、瓦块什么的。眉坞岭是钟官城的遗址,我是知道的。钟官为官名。汉武帝时为水衡都尉的属官,职掌铸钱。最初主管铸造钟鼎之类,其后以铸钱为主,演变成主铸钱币之机构。当时管理铸币的最高长官称钟官,其城亦名钟官城。这里,曾是汉代铸币中心钟官城。又因此处位于西汉上林苑内,所以亦称上林三官铸钱工场。它是2100多年前中央统一铸币权的国家铸币工厂,也是目前唯一确知的上林三官铸币场所,可称为中国汉代的“中央银行”,比英国的国家统一造币厂早了1000多年,在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辅黄图》云:“钟宫,在户县东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器销为钟,此或其处也。”《元和郡县志》卷二云:“钟这官故城,一名灌钟城,在(户)东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销为钟处”,《太平寰宇记》亦有此记。《三辅黄图校正》认为:“《元和》(《元和郡县志》)作钟官,极为正确,盖水为衡都尉钟官令铸钱之地,为上林铸钱三官之一。本文误作钟官,遂列入秦代宫殿之内。”
苍龙河畔的户县大王镇兆伦村,是钟官城遗址的中心地带。清康熙《户县志》纪异栏开列:“旧玺,注:明弘治十三年(15020)陕西都御史熊等遣人献玉玺一云:户县民毛志学等,于赵伦村泥河水滨所得。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色纯白微青,皆有螭纽,周广一尺四寸。厚二寸,等以粘结秦玺复出也。”虽“旧玺”不可能为铸钱处所制,但其关系是否有所牵连?兆伦村在县城北约二十五里,与《三辅黄图》和《元和郡县志》所载方位、距离无异,应是昔日钟官铸钱之故址。
沐浴着阳光,穿行在田间的小路上,我们的呼吸是这样舒畅、清新。在兆伦的`村头,几个老人在闲谈。我们下了车子,同他们攀谈起来。扯到遗址的事,他们就来了兴致,说脚下这土里不知有多少宝贝呢。上世纪50年代,村里在这里修苍龙河道时,就挖出了不少铸钱的陶范。年轻时在田里干活,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些陶制的钱范和大量汉代的砖瓦。后来平整土地和开砖窑时,发现了不少建筑的夯土台子和完整的铺地方砖以及筒瓦、板瓦等,有的上面还有“上林”、“千来万岁”、“永寿无疆”的篆文。上世纪70年代,村子周围出土了不少汉代的半两钱、王莽时期所铸的“一刀平五十千”、“大泉五百”等钱币。当时村里的老人猜想,这里过去可能是铸钱的地方。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文物部门才对这一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最终确认这里就是汉代钟官城铸钱遗址。2001年6月,国务院将该遗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朋友说,如果有兴致,收了麦子,咱们再来这儿,说不定能拣块宝贝呢。我说是的是的,只要心诚,万事都有可能。
登幽洲台歌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唐诗,体裁属乐府。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作品名称: 登幽州台歌
创作年代: 唐代
文学体裁: 乐府
作者: 陈子昂
目录
原文
注释
译文
诗文格律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评析
编辑本段原文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编辑本段注释
1)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燕台,亦即传说中燕昭王为求贤而筑的黄金台。幽州,唐时幽州州治蓟,是古代燕国的国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兴县。 2)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如燕昭王、乐毅等。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3)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4)悠悠: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5)怆(chuàng创)然:伤感的样子。 6)涕:眼泪。
编辑本段译文
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韵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今译: 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唯独我一人登台感怀,更觉得凄怆心酸,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1]
编辑本段诗文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2]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任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政策而下狱。垂拱二年(686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直言敢谏,但却没被当权者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在此情形下,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唐宋八大家
登幽州台歌 创作背景
文化共享:登幽州台歌
开放分类:
唐诗,诗,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