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北川县境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冉駹部落境域,冉駹隶蜀国。前300年(周赧王十五年),以蜀国境域设置蜀郡,北川属蜀郡冉駹部落境域。前111年(西汉武帝元鼎六年),以冉駹部落之地置汶山郡,辖广柔等五县。据清乾隆版《石泉县志》载:“《通志》言,邑为蜀郡广柔县地。”前67年(西汉宣帝地节三年),撤销汶山郡,辖县改隶蜀郡。124年(东汉安帝延光三年),复设汶山郡,仍辖广柔等县。蜀汉、西普、成汉、东晋因之。刘宋迁汶山郡治于都安县(今灌县城),广柔县废。南齐在汉汶山县地设置北部都尉,北川属其境域。522年(梁武帝普通三年),置绳州,辖汶山郡和新由北部都尉改置的北部郡,北部郡辖复置的广阳一县,北川属广阳县境域。西魏改汶山郡隶益州,绳州仅辖北部郡一郡。
564年(北周武帝保定四年),改绳州名汶州,仍辖汶山郡和北部郡。566年(天和元年),于北部郡新置北川县。此为北川建县之始。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撤销汶山郡和北部郡,以汶州、扶州合并设置蜀州,以州辖县,北川县隶蜀州。585年(开皇五年),改蜀州名会州,北川县隶会州。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罢州设郡,会州、翼州、覃州合并置汶山郡,北川县汶山郡。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罢郡设州,汶山郡复称会州,北川县隶会州。621年(武德四年)改会州名南会州,北川县隶南会州。634年(唐太宗贞观八年),改南会州名茂州,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北川、石泉两县均隶茂州。651年(唐太宗永徽二年),并北川县入石泉县,石泉县仍隶茂州。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罢州设郡,茂州改称通化郡,石泉县隶通化郡。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罢郡设州,通化郡复称茂州,石泉县隶茂州。五代因之。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石泉县改隶绵州。
1117年(北宋徽宗政和七年),于石泉县置石泉军。石泉军辖石泉、龙安、神泉三县,隶成都府路。1121年(徽宗宣和三年)石泉军降为军使,仍隶成都府路;军使不辖县,原辖三县还隶绵州。1125年(宣和七年)又升石泉军使为石泉军,仍辖石泉、龙安、神泉三县,隶成都府路。1255年(南宋理宗宝祐三年),石泉军迁治龙安县。1264年(元世祖中统五年,即至元元年)升石泉军为安州,石泉县隶安州,安州隶成都府路(后改成都路)。1374年(明太祖洪武七年),降安州为安县,石泉县与安县均隶成都府。1566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石泉县改隶龙安府。清代因之 。
1913年(民国2年)罢府、厅、州,以道辖县,石泉县隶川西道(次年改称西川道)。1914年(民国3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彼县设置在先,乃复名北川县,仍隶西川道。从1919年(民国8年)起,四川军阀割据的“防区制”正式形成,县级政区均由驻防军阀管辖,省、道形同虚设。北川县先后为吕超、邓锡侯、刘斌、杨森、田颂尧等大、小军阀的防区。1930年(民国19年),四川省正式撤道,各县均隶省。1935年(民国24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驻北川后,在县境建立平南县和北川县苏维埃政府(均隶属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7月下旬,苏维埃政权因红军撤离解体。同年,川政统一,省下设置行政督察区,北川县隶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月7日,北川县解放,隶剑阁专区。1953年1月,剑阁专区改称广元专区,北川县隶广元专区。同年3月,广元专区撤销,北川县隶绵阳专区。1968年7月,绵阳专区改称绵阳地区,北川县隶绵阳地区。1985年5月,绵阳地区撤销,分置绵阳、广元、遂宁三市,北川县隶绵阳市。1987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同年10月25日举行自治县成立庆典。2008年5月12日,北川羌族自治县治所曲山镇因“5·12”大地震夷为平地。5月22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县府在安县安昌镇挂牌设立临时办事处。
白什乡滑坡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白什乡老街后山。滑坡体长350m,平均宽度400m,平均厚20余米,总体积约300×104m3。由于滑坡体高悬于离河谷底部高差达500~700m的陡坡上,如果整体或局部下滑,巨大的滑坡能量将会对坡下白什乡老街695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还将堵断其下的白水河,对上游三个村共计1400人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影响。2006年12月24日由当地政府上报,发现该滑坡已出现明显变形,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现场调查,发现该滑坡后缘已整体下错数米,滑坡体解体严重,出现了多级下错台坎,后缘弧形拉张裂缝已经形成,前缘随时都有小规模崩塌和块石掉落。如果仅从斜坡宏观变形破坏迹象分析,此滑坡自2006年12月底发现以来,似乎就已进入临滑状态,因此,当即对危险区居民进行了搬迁避让,并做好防灾救灾准备。后经一段时间(至2007年1月底)的专业监测发现,虽然滑坡变形在不断发展,其变形速率也非常大,每天可达数十毫米(见图4.14a),但斜坡的变形速率却基本相同,处于等速变形阶段,并没有出现加速变形和临滑变形的征兆,预测坡体离真正整体下滑还有一定的时间。因此,为了防止滑坡形成堆石坝,堵塞河道,根据专家的建议,立即在滑坡体对岸山体中组织实施了应急避险泄水隧洞工程,泄水隧洞总长678m,于2007年3月14日开工,6月18日正式贯通。专业监测结果表明,2007年4月坡体逐渐进入加速变形阶段,2007年7月进入加加速变形阶段(见图4.14)。7月26日发出滑坡红色警报,28日晚11:30时,滑坡体出现大规模滑塌,29日凌晨1:00时,滑坡堆积体堵断白水河,形成堰塞湖,奔腾的河水从泄水洞中顺畅地排出,未对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