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居民30多户,以农耕为主,靠天吃饭。一下列出一些变化给大家:项目|20世纪80,90 |2006年|2010年
住房|土房(一年一修补) |砖瓦房|大部分已经离去
卖西红柿小贩|两个鸡蛋一个 |家家户户都种蔬菜水果|夏天种菜种西瓜、小瓜,其他依靠去大红城乡购买
买雪糕的小贩|一个鸡蛋一根冰砖 |一块五一根雪糕
农耕工具|老牛烂车疙瘩套 |农用三轮,四轮
电视机|只有一台,全村人去看 |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数字电视
嫁妆三大件|飞鸽自行车,天鹅电视机,上海手表 |21寸彩电,冰箱,洗衣机|县城住房、呼市住房,或者双方协定
送岳父的礼金|10000 |40000|待查实
人均收入(年)|200 |900-1200|3000
儿童中年老年比例|4:4:2 |1:3:6|0:3:7
外出务工比例|无 |50%|60%
文盲比例|70% |3%|较少
小学比例|10% |95%|全面普及
中学比例|3% |80%|基本普及,对教育不够重视
高中比例|无 |40%|一部分普及,原因教育水平较差,中小学就读不便等方面原因
大学比例|无 |5个|7个但随着教育差距距离的拉大,就业的不景气,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出行方式|步行或者其自行车 |坐公共汽车(5元到和林,15元到呼和浩特)|外出务工的部分人购买了汽车,或乘坐公共汽车需要到4公里外的乡镇乘车,极为不便
特产:土豆、炖羊肉、杀猪菜
非物质遗产:剪纸、手工布鞋鞋垫儿、手工毛衣
文化曲艺:京剧 二人台
婚丧嫁娶:80年代以前待补充,90年代是雇用一辆大巴,庆典时一般由亲戚主持,2000以后渐渐有了车队,庆典时有乐队;办白事的时候原来无车队,“人抬大杠”出殡,后来加减用三轮车代替,有唢呐班子出丧。
语言:山西口音,一者多为山西移民,一则距离山西大同较近,与山西大同口音特别相似,偶尔能听出来一些甘肃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