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成立于1954年6月5日,师部位于五家渠市,距乌鲁木齐市市区34公里。第六师辖区总面积8
310平方千米。2011年,师辖有县级市1个,农牧团场14个,工业企业102户,直属流通企业18户,建筑和房地产企业40户,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222个,国资委、国资公司监管企业33户(上市公司2家)。
农六师的14个团场包括:
1、一〇一团(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团领导机关在五家渠市)
2、一〇二团(位于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
3、一〇三团(驻蔡家湖镇,距五家渠市北26千米。)
4、一〇五团(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地跨昌吉和呼图壁两市县)
5、一〇六团(位于呼图壁县城北84千米,准噶尔盆地南缘)
6、 共青团农场(位于乌鲁木齐北57千米、昌吉市东北35千米、五家渠市北20千米处)
7、军户农场(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三屯河冲积扇顶部。距昌吉市23千米)
8、六运湖农场(位于阜康市城北9千米处)
9、土墩子农场(位于乌鲁木齐市东90千米,阜康市东30千米,在阜康县境内。)
10、红旗农场
(位于昌吉州吉木萨尔县)
11、奇台农场(位于昌吉州奇台县境内)
12、北塔山牧场(地处准噶尔盆地东缘的北塔山地区)
13、新湖农场(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中部,玛纳斯河、塔西河流域下流)
14、芳草湖农场
(地处兵团农六师芳新垦区中心)
——蓝色为农6师所属团场
农六师芳草湖农场的介绍
农六师,师部驻五家渠市。
101团,团部驻五家渠市。
102团,团部驻五家渠市梧桐镇
103团,团部驻五家渠市蔡家湖镇。清光绪年间,有3户蔡姓人家在此居住,原是一片苇湖洼地,取名蔡家湖。
105团,团部驻昌吉市枣园镇。昔日荒草茫茫,野生沙枣遍地,俗称沙枣园。
106团,团部驻呼图壁县马桥镇。清同治年间,逃难的汉民在徐学功等人率领下,在此跨河筑城自卫,河上架吊桥,可容一人一骑通行,故名马桥。
107团,团部驻吉木萨尔县三台镇。清朝在此设立有第三个台站。
108团,团部驻奇台县湖沿镇。地处草湖边沿得名。
109团,团部驻奇台县骆驼井镇。新疆解放前常有商人骆驼队经过,在此凿井一眼,得名骆驼井子。
110团,团部驻奇台县三十里大墩镇。该地有一大土墩,相传为古代烽火台遗址,清光绪年间,始称三十里大墩。
111团,团部驻呼图壁县头道湾镇。因地处呼图壁河拐弯处,取名头道湾。
芳草湖农场,场部驻呼图壁县芳草湖镇。清乾隆与嘉庆年间,甘肃镇番县(现民勤县)移民在此垦殖建村,得名镇番户。1952年改名正繁户,1996年更名芳草湖镇。
老生地镇(一分场场部):此地原为古荒地,当地人把未开垦的荒地称生地,以后又开垦种植,故称老生地。
白蒿滩镇(二分场场部):过去遍地长满白蒿,生长茂盛,故名白蒿滩。
大东沟镇(三分场场部):清光绪四年从马桥城和芨芨梁等地迁入几户人家在此垦殖,引芨芨梁渠水浇地,在村东开两条渠,大渠称大东沟,小渠称小东沟。
沙梁子镇(四分场场部):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多沙包得名。
官地镇(五分场场部):1958年前,此地的土地为附近农民公用,可以自由耕种或放牧牲畜,当地农民称官地。
东河坝镇(六分场场部):清朝末年,当地农民引水灌田,在呼图壁东河岸开一条渠并筑一坝,称东河坝。
新湖农场,场部驻玛纳斯县新湖镇。
六运湖农场,场部驻阜康市六运湖镇。因地处六运的下湖地区得名。
土墩子农场,场部驻阜康市土墩子镇。镇东有一唐代烽火台遗址,梯形土堆至今犹存,故名。
红旗农场,场部驻吉木萨尔县四厂湖镇。据《新疆志稿》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屯田军在此设军马厂,按马厂序号排列第四,又因水草茂盛,俗称“天生圈”,故名“四厂湖”。
军户农场,场部驻昌吉市二畦镇。据清代《新图志?沟渠志》记载,称二畦渠,镇沿具名。
共青团农场,场部驻昌吉市芨芨槽镇。多冲沟、洼地,因芨芨草生长茂盛而得名。清光绪、宣统年间绘制的昌吉版图,均标芨芨槽地名。
奇台农场,场部驻奇台县四十里腰站镇。清代称四十里铺,光绪十五年(1889),奇台县治由靖宁城(今老奇台镇)迁驻古城(今奇台镇),地处二城之间,向背各40里,故称四十里腰站。
北塔山牧场,场部驻奇台县库甫镇。库甫系蒙古语,意为木柄。
以上都是属于农六师的团场。
农六师芳草湖农场,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呼图壁河下游的冲击平原,距314国道48公里。团场土质肥沃,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水系呼图壁河。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团场总人口52306人,其中从业人员15521人。有耕地40.46千公顷,年播种面积23.02千公顷,有23个工业企业,国内生产总值35761万元。该团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团场;是自卫治区商品粮,商品肉,商品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农场坚定走以棉花为龙头,粮棉糖畜林共同发展的大农业路子,2002年棉花总产4241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