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安平讲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讲戏,由明末清初时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并结合屏南民间的“驮故事”表演艺术逐渐形成。平讲戏系闽剧前身之一,也是闽东地区独特的地方剧种,因其道白、腔调平俗如讲话,故而得名“平讲”。
平讲戏属高腔系统,由永嘉戏、弋阳高腔、乱弹和民间小调组成,唱腔多吸收民歌俚曲、道腔释乐,主要的传统剧目有“七双”、“八赠”、“廿一杂”等。
2、畲族银器锻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安银制品加工制作工艺,始于明朝,为福建银雕工艺的代表。是当地银矿产与畲族风俗结合的产物,其工序包括:熔银,打坯、雕刻、防腐等;工艺严谨考究,传承有序;产品具有纯洁、创新、精细、动感的特点。
3、闽东根雕技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朝年间畲族入迁福安、蕉城一带,畲族根雕便在当地传承繁盛,其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全彩的手法盛极一时;此后,福安、蕉城的根雕工艺又吸收了闽北的以剔铲阔略、保留疤结木纹的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艺术风格的根雕工艺。
福安的根雕以其独特的平削凿木法、凸削凿木法、凹削凿木法、火攻法、土埋法、配方法、水磨法等自然雕法,不露雕痕,凸显根料天然造型,其注重天然美与人工美的巧妙结合,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天人合一、神形兼备。
4、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坦洋工夫”属全发酵茶,因发祥于福安市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坦洋村以白云山脉为其天然屏障,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村有个胡姓的人家,采用手工搡揉、发酵、烘培精研红茶获得成功,其产区逐渐遍及闽东诸县,坦洋工夫红茶声名鹊起。最鼎盛时期,村中一条不足一公里的街道,就有茶行36家并设洋行,年雇3000余人,年产茶5万多件,产值100多万银圆。
5、 宁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巫舞是原始社会的产物,闽东畲族巫舞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奶娘催罡巫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主角是汉族地方女神陈靖姑,又名陈十四娘,闽东民间亲昵地称为“奶娘”。
表演流派属于正乙道中的武堂(又称武科),全舞始终围绕塑造陈靖姑的形象而展开,体现了畲族原生态的舞蹈形态和音乐风格。
苏阳村在新绛县城南偏西20公里,阳王镇政府东南4公里,南依峨嵋岭,系丘陵地带.相传,原有苏、阳两姓居住此地,故取名苏阳,村北有镇村公路接省道临夏公路,交通便利。全村共有8个居民组,582户,2053口人,土地总面积8232亩,耕地面积4200亩,主导产业油桃面积达3500亩,特产有柿子、苹果等,村里办有金刚石工具制造、标准件制造企业,人均纯收入达8743元。30%户达到“十星文明户”标准,该村是市级文明村。苏阳村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较快,实现了田、林、路、灌、水等八配套,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建有一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高标准教学大楼,村内建有文体活动中心、卫生诊所、舞台,逢年过节还要举办文体比赛、社火表演等大型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村东南古庙遗迹中有一数百年时龄的五色槐,其树开的花为五种颜色,为县文物保护单位。苏阳村村风文明、管理民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村民安居乐业。
苏阳村与西康村、张村村、西张村、东张村、裴社村、南头村、阳王村、北头村、上庄村、西头村、禅曲村、新红村、刘峪村、辛安村相邻。
2020年8月26日,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苏阳村为2020—2022周期山西省卫生村。
苏阳稷王庙
苏阳稷王庙(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清地址:运城市新绛县阳王镇苏阳村苏阳稷王庙坐北向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宽32.6米,南北长50米,占地面积1630平方米。原平面布局保存不完整,现仅存正殿及
苏阳村附近有苏阳稷王庙、北池稷王庙、绛守居园池、新绛龙兴寺、稷益庙堂等旅游景点,有新绛云雕漆器、绛州澄泥砚、绛州面塑、符村清莲、羊杂烂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