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北京
楼盘名称:北京泰禾1号街区写字楼
公交线路:东石村: 通12路
次渠加油站: 通12路
其他交通方式:进入东五环路,行驶17.7公里靠右前方行驶,进入京津高速,行驶4.3公里靠右前方行驶,进入化工路立交桥,行驶180米靠右前方行驶,进入通马公路,行驶1.9公里请直行,进入通马路,行驶80米请掉头,进入通马公路,行驶500米请直行,进入通马路,行驶100米即到。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110000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30%,共0栋楼,停车位共1581个机动车位
周边配套:?购物:世纪华联超市北神树店、世纪华联超市NO.2666、物美价廉桂家坟便利店、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亦庄店)、飞马超市、吉隆超市、家家福连锁超市董村店、世纪家家福超市懂村店、京客隆董村便利店、董村金福隆超市、好运多超市、利快(燕莎友谊商城店)、百发隆商城、京泰隆购物中心、远望纸品.
?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工业区分理处、工行光机电支行、中行光机电支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西直河分理处、建行次渠分理处、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光机电支行、农行次渠分理处、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东区分理处、邮政储蓄银行次渠支行、次渠邮政储蓄、农行次渠分理处、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次渠分理处、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豆各庄分理处、北京农村商业银行ATM、北京农村商业银行ATM.
?医疗:豆各庄医院、北神树门诊部、盛仁堂中西医门诊、康化路诊所、北京京慈中医诊所、北京安体仁爱门诊部、北京台渠门诊部、百好堂大药房NO.6、北京祥安康大药房、北京祥旭堂大药房、安必达药店一分店、安必达药店NO.1、北京聚康健大药房、尚都宠物医院、京宏动物医院第八分院.
?餐饮:金鼎轩酒楼、金福番茄菜馆、北发大酒店、二十一客、星湖园温泉度假村酒店、娟娟红火锅、大东海酒楼、牛仔美式餐厅、顺泽苑清真饭馆、重庆片片鱼、老四川、春花餐厅、汇川阁餐厅.
?休闲:北京赛点网球俱乐部、洪恩度假村游泳馆、朝阳公园游泳馆、竹园高尔夫、竹园高尔夫俱乐部、豆各庄中心小学篮球场、匠心之轮国际体育中心、匠心之轮国际少儿网球中心、五环羽毛球馆、五环董芳(亦庄)羽毛球馆、吾爱桌球俱乐部、红军公园垂钓园、李宁.青鸟瑜伽(朝阳公园店)、北京鸿禧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球场、大料国际影城、夜澜珊KTV 、云海阁KTV 、岐御金堂KTV、云海阁KTV、旭日东升、东南金龙俱乐部、哈尼、金源玫瑰歌舞厅.
?邮政:次渠邮电所、南豆各庄邮电所、北京邮政商业信函局、横街子邮政所、中国邮政横街子邮电局、万科青青邮电局
?公园:北焦公园、富力又一城公园、郎各庄村休闲公园、北焦公园、老君堂公园、东都足球公园、金田郊野公园、海棠公园、北京市长青园、横街子村文化娱乐广场、国际企业文化园
?学校:
?小学:通州区红星小学、北神树实验学校、北京市通州区北神树小学
?中学:芳草地国际学校、豆各庄中学、北京市通州区次渠中学
?幼儿园:飞马双语幼儿园、民族幼儿园、国家经贸委商业机关服务中心幼儿园、华油北京服务总公司幼儿园、国家计划委员会机关幼儿园、新华幼儿园、新华幼儿园、康乐幼儿园第二分园、松颉学校、六艺树幼儿艺术园、世纪阳光幼儿园、新世纪幼儿园、民族双语幼儿园大鲁店分部、大鲁店双语幼儿园、艺海双语特色幼儿园。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点击查看更多房产信息
电信网发展史
楼盘名称:北京幸福公寓
别名:工体社区网
城市:北京
楼盘位置:朝阳工人体育场北路幸福一村十巷二号
建筑类型:板楼,
公交线路:公交:406路、113路、823路、431路、75路8、701路 轨道交通:6号线、机场线、13号线、2号线、10号线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2000,容积率0,绿化率30,共0栋楼,停车位充足
周边配套:幼儿园:北京市朝阳区粮食局幼儿园 中小学:北京市新中街中学、曙光小学、亮马桥小学 大学:明园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东城东四分校 商场:海蓝超市、华普超市、幸运通超市 医院:东外医院口腔专科门诊、朝阳医院、北京曹开镛中医医院 邮局:北京市东区国际邮电局 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其他:北京市阿仙蒂西班牙餐厅、湘乡楼酒家、樱桃园咖啡厅、亚洲大酒店锦江食府 小区内部配套:停车位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买新房,就上搜狐焦点网
电信发展史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lecommunication
19世纪30年代,有线电报通信试验成功后,用电磁系统传递信息的电信事业便迅速发展起来。它的兴起与发展,大致经历了电报的发明和应用、电话的发明和应用、大容量自动化通信网的发展和应用、数字通信的诞生和发展等四个时期。
电报的发明和应用 电报的发明是电气通信的开始,人们利用电报,可以远距离快速地传送文字信息。1835年美国人S.F.B.莫尔斯创造了电报通信用的莫尔斯电码,1837年他得到机械师A.L.维尔的帮助,研制出了电磁式电报机(后来被称为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并在纽约试验成功。此后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和莫尔斯电码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应用。电报最初用架空铁线传送,只能在陆地上使用。1850年英国在英吉利海峡敷设了海底电缆,1866年横渡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敷设成功,实现了越洋电报通信。后来,各大洲之间和沿海各地敷设了许多条海底电缆,构成了全球电报通信网。
电报技术发展至今已近 150年。电报设备从最初的完全由人工操作的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发展到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电子式电传打字机,电报传输也从有线传输发展到无线电传输,从直流电报信号传输发展到多路音频载波电报传输等。随着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新技术的出现,电报通信进一步向着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此外,还出现了直接传送文字、图表、照片等信息的传真电报。
电话的发明和应用 生于苏格兰的美国科学家A.G.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有了电话,人们可以远距离进行交谈。最早的商用电话局于1878年设立于美国纽黑文市,有21家用户。1880年许多城市之间也架设了电话线,开通了长途电话。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设立电话局。早期的电话机非常简陋,通话的声音不很清晰,通话的距离也不远。炭精粉送话器的发明,传输话音的单铁线改用双铜线,使通话质量有所提高,通话距离有所增加。1899年美国M.I.普平教授成功地采用了加感技术,使利用电缆传输电话的通信距离增加了三倍以上。1906年L.D.福雷斯特发明了三极电子管;以后,利用电子管制成的增音机,实现了长距离电话通信。电子管应用于无线电通信以后,大大超过了原有火花式发信机,推动了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广播的发展。越洋通信采用短波无线电比海底电报电缆更为经济方便,不但能通电报,还可以通电话。在这期间,电话交换技术亦有很大发展,最初采用磁石电话交换机,最多只能有几百号电话用户,随着用户的增加,出现了共电电话交换机,可有几千号用户。1889年A.B.史端乔发明了自动交换的步进制电话交换机,可以装更多的用户电话,不但使用方便,并可节省许多话务员。随后,纵横制电话交换机、半电子制电话交换机等自动电话设备也相继问世,促使电话通信有了更大的发展。
大容量自动化通信网的发展和应用 19世纪90年代,电话通信已相当发达,世界上各大城市都装置了自动电话交换机,电话用户更多了,同时长途电话的需求亦迅速增加,这就要求有大容量的长距离传输设备,要求架空明线和长途电缆能增加传输电话的能力。在这样情况下,1918年出现了载波电话,在一对铜线上可开通4路电话。1941年开始使用的同轴电缆上可以开通 480路电话,随后发展至1800路、2700路甚至 1万多路电话。50年代初,无线电通信采用微波接力方式,由于它建设速度快,成本低,可节省大量铜和铅,能越过无法敷设电缆的地区等,很快就被各国采用。微波线路上也可装用1800~2700路载波电话,通信能力大大提高。同轴电缆和微波接力通信的发展,为建设全国自动长途电话网奠定了基础。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都在50~70年代建成了全国长途电话自动化网路。国际电话的自动化,由于卫星通信的发展和海底同轴电话电缆的建成,在60~70年代也得到普遍的推广。
数字通信的诞生和发展 1939年英国人A.H.里夫斯发明脉码调制,可以将长期以来电话通信使用的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但当时采用电子管,成本过高,难以推广。1948年晶体管发明后,1962年才制成了24路脉码调制设备并在市内通信网中应用。60年代集成电路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使脉码调制方式变为简单易行。1975年脉码调制设备已复用到4032路。同时存储程序控制电子交换机亦已研制成功,具备了由模拟网发展到数字网的条件。采用数字通信对电报和数据通信有更大的优越性,一条数字电话电路可以比模拟电话电路传递效率提高十几倍至几十倍。在大力推广电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时代,数据通信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现代传输设备如光纤通信是传送数字信号的,卫星通信如使用数字信号亦可提高效率。因此通信网正由模拟网向着数字网方向发展。各种电信业务,包括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象等将合并在一个通信网内。这种通信网称为综合业务数字网。
中国电信的发展概况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私自在中国敷设水线(海底电缆),并在上海租界设立电报局,开办电报业务。1881年上海英商瑞记洋行在英租界内创立华洋德律风公司装设电话。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山东胶州湾的同时,在青岛设立邮电局,经营邮政、电报、市内电话业务。1900年,丹麦人C.O.P.濮尔生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际,在天津装设电话,通达塘沽、北塘,1901年又把电话线延伸到北京。从1905年起中国政府陆续收回了京津、津沽电话,淞沪岸线、上海至烟台、大沽和烟台至威海卫(今威海市)的水线,上海、青岛、济南、哈尔滨的无线电台,以及大东、大北、太平洋三家电报公司在上海设立的电报收发处等。在外国侵占中国电信权的同时,中国也自办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等业务。
自办电报:1877年清政府在台湾台南至旗后(今高雄)兴建了军用电报线。1879年又在天津与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之间架通了军用电报线。1881年建成沿大运河的天津至上海电报线,全长3075华里,设电报总局于天津,并在沿途设立 7个电报分局,自1881年12月28日开始办理公众电报业务。这是中国经营公众电信业务的开端。1882年清政府招集商股,收回政府投资,把电信建设和经营改为官督商办。到1902年,陆续建成天津至北京、上海至广州、南京至武汉、武汉至重庆等电报线。同时,在20几个省区也建设了省内电报线,连通了绝大多数州府以上城市,并在这些城市开办了公众电报业务。到1935年全国建成电报线17.3万多公里。中国自开办电报业务以来,装用的都是莫尔斯人工电报机。1901年后开始使用韦斯登自动收发报机。40年代初,在少数城市开始装设电传打字电报机、载波电报机和相片传真机。
自办电话:1899年清政府规定由电报局兼办电话业务,先后在全国各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装设了市内电话,全部采用磁石电话交换机。1925年起,在有些城市改建为自动电话交换机。1935年全国已装市内电话共 8.5万门,其中有官办,也有商办的。1905~1934年陆续建成近距离长途电话线路 2.7万多公里。1935年开始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九省间建设铜线线路3000多公里,装用话音增音机和单路载波电话机,开通远距离长途电话。1937年后扩大到其他各省并使用三路载波电话机。
自办无线电通信:中国的无线电台建设是从军事通信开始的。1899年两广总督在广州总督公署、马口、前山等要塞及较大军舰上架设无线电台。北洋舰队于1905年在南苑、保定、天津行营和 4艘军舰上分别装设无线电台。1907年为解决崇淞之间的直达通信,在江苏省吴淞、崇明装设无线电台。1912年起,陆续在北京、张家口、武昌、福州、广州、兰州、迪化(乌鲁木齐)、奉天(沈阳)等城市建设了无线电台。1927年北伐军到上海后,设厂制造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机,并陆续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短波电台。1929年起在上海枫林桥、真茹、刘行建设国际收发信台,装置大功率发报机。1930年起,该台陆续与旧金山、柏林、巴黎、日内瓦、西贡、伦敦、莫斯科、东京等地建立了无线电直达电报电路。这时,中国的国际电报通信已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1928年中国***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无线电台。为便于中共中央在上海与南方局、长江局、北方局等党组织联系,1930年陆续组建九龙、天津、赣东南、鄂豫皖、湘鄂西(洪湖)等无线电台,同年开始建立红军无线电大队。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形成一个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无线电通信网。
新中国的电信建设和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地建设和恢复了北京至全国各主要城市的长途电信线路。1952年开始在全国主要干线上开通12路载波电话,60年代开始建设60路对称电缆载波系统。1976年初开通了由北京到上海和杭州之间的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系统。1975年建成600路及960路微波接力通信,线路长达 1.4万公里,通达全国19个省会和自治区首府,担负了电话、电报通信、报纸传真和电视、广播节目的传送任务。7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光纤通信系统,并在市内电话局间中继线路上试用。随着电信建设的发展,社会对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项电信业务和通信能力有了相应的增长。中国1949年及1983年电信业务量和设备情况见表。
随着市内电话和长途通信网的建设发展,1976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八个城市之间开放长途电话自动拨号业务,到1983年底发展到26个省会城市及50个专区市之间开放长途电话全自动或半自动拨号业务。市内电话自动交换的比重逐步扩大,在1983年底全国262.2万门市话交换机设备中,自动电话交换机已占75.17%。公众电报通信已在上海、广州等 5个城市装置了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转报设备。通过自动转报设备交换的电报数量占这5个城市总交换量的79.9%。在国际通信方面,已从短波无线电通信为主转变为卫星通信为主,在北京、上海建设了国际卫星通信地球站。到1983年底已与45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直达电话和直达电报电路。
1984年4月8日中国发射的试验通信卫星于 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卫星上的仪器设备工作良好。随后,进行通话、广播和彩色电视的传输试验,图象清晰、声音良好。标志着中国通信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1956年在全国开放了会议电话业务,可以在北京、省会、地区、县、公社(乡)逐级开放,也可以由北京或省会一次开到县(或公社)。60年代,在全国20几个大中城市开放了相片传真业务和13个城市的报纸传真业务。在用户电报业务上,从1980年的503户已发展到1983年的1373户。在数据通信方面,1980年已在全国60个城市间开通了一个低速数据通信网。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期间,开始使用连通20部电子计算机的中速(1200比特/秒)数据通信网。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创立了电子工业和电信工业,陆续设计制造出各类电信技术设备。如电传打字电报机、传真机、长途和市内自动电话交换机、各种通信电缆和载波设备、微波接力通信设备、计算机控制自动转报设备、卫星地球站设备、光纤通信设备以及各种自动测试仪表等,基本上满足本国的需要,并为进一步发展电信事业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