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田园向往,只是思想上的一种压力释放和对当下生活的厌倦情绪而已。当下年轻人真正面临的现状是:工作压力、生活和各方面压力带给他们的巨大负担。在单位必须卯足了劲与同行竞争,一松懈就会被挤下舞台。作为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面对高压工作,做出成绩是他们生活能力的体现,只有克服了生存,才能够、才可以谈幸福,谈理想,谈追求,谈生活,否则在周围眼里,家人朋友眼里就是个碌碌无为的人。高压后的心态往往需要一个心理出口,当他们从人们描述的田园中,甚至从自己出去游玩看到的乡村生活里,终于发现了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那就是田园生活。在年轻人的心里,甚至是目光所及的田园中,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山清水秀,一栋小房子一个大院子,一个爱人两个娃,一只猫两只狗一群鸡鸭鹅,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花种菜其乐融融,就算晒得黢黑也还健康,就不复何求了……然而生活真的是这样吗?田间劳作的时候那大风扬起的尘土,庄稼收割时麦茬刺伤的皮肤,回到家时那累的直不起来的腰板,甚至是那半天都绕不出来的山路,辛苦一整年的收入仅仅是别人一两个月的工资,突然的天灾造成的巨大损失……。中国的田园太大,并非都是经济腾飞农业现代化,那些发达地区的田园经济,人们同样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智慧。年轻人,你如果真的走向田园,你有生存的能力吗?你有抗打击的心态吗?你甘心你将来的孩子在山村乡野接受很普通的教育吗?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娃会告诉你答案:再也不想回去了。除非,你可以揣着大把钱才可以回去享受,想做什么都可以,这就是为什么田园是一些老年人才有能力回归的地方。所以,那只是个梦而已,想想可以。当然,你可以有一个很大的梦想,成为一个农场主,事业庞大,坐拥财富扎根在田园,但这个理想相比比你的现状,经历的路程还要难。
首先,是对现实生活中戾气的回避。在凡事必言商,人情看利用价值的现代社会,对金钱的欲望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衡量这件事情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或者带来利益的多寡。亲人朋友之间为了金钱利益翻脸无情的比比皆是,一个人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他人的认可,都是以金钱来衡量。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最真实,也是最无奈的写照。如此这般,人心浮躁。浮躁的后果就是无尽的焦虑。我们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回避这种戾气。怎么做呢?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归田园。也许,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并非我们想象的样子,但是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田园:那里风景如画,生活简单,邻里和谐,人心善良。
其次,传统的意识的惯性使然。中国在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社会为主,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时间并不长。有句俗话讲“往上数五代,谁都是农民”,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生人的父祖辈们,对农村更是有极其深厚的感情。明朝著名文人唐伯虎有诗《桃花庵歌》云: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下坐,酒醉还需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最后,一些人对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是对自我的放弃。现实生活中的诸般压力,着实压的人透不过气来。大部分人选择迎难而上,坚强的生活;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不负责任的退却,甚至是对自我的放弃。放弃需要理由安慰自己。
所谓的“归隐”就是最好的借口。我们无处归隐,心安即是田园。相信我们所有人,都会找回自己的初心,找到自己的盛世锦园,过上向往的生活。我们无处归隐,心安,既是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