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临沂市古称琅郡、沂州府,其历史可上溯至2480多年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临沂市历史悠久,是我国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市内名胜古迹300余处,仅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40余个。市区 银雀山汉墓群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筒为建国后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临沂市还是春秋时期的曾子、战国时期的蒙恬、东汉珠算发明家刘洪、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清代爱国将领左宝贵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首府。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山东省政府、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军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
经济]全市已探明的矿产有66种,其中非金属矿产储量在中国东南沿海占有突出地位,金刚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生物资源种类众多,其中植物有151科,1043种;动物约14纲,1049种。是山东省三大粮仓之一。全市耕地面积657426公顷,林地面积399267公顷;盛产黄烟、花生、地瓜、玉米、金银花、银杏、大蒜、板栗、山楂、黄梨、苹果、花椒、核桃、蚕茧、白柳、琅琊草、蟾酥、全蝎等。另外,粮油、菜、果、肉、蛋等农副产品产量均位居山东省前列。
工业已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体系,形成了以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冶金、煤炭、食品、黄金、医药等为主工业体系。是山东省的建材和黄金生产基地。
全市商业发达,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965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89处,集贸市场76处,1997年成交额为290亿元。临沂批发城共有各类批发市场53处,拥有摊位2.5万个,1997年成交额为177亿元,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前三名。
1997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27亿元,年均增长19.2%,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7.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4.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27.5%。外贸出口总值达到50多亿元,出口创汇1.44亿美元,三资企业565家,合同利用外资额4.3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4520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053元。
[人口]人口978万,占山东省总人口的九分之一。有汉、回、满、朝鲜、彝、苗、壮、蒙、藏等33个民族。 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
临沂市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朴实,是一块充满活力的热土。从毛泽东同志批示过的历家寨,到全国第一个电气化村刘团村,再到艰苦奋斗的新典型罗庄、沈泉庄、九间棚,体现了临沂人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沂蒙大地生机勃勃,万象更新,工、农、商、旅、交通、城建、通讯、电力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临沂西郊批发城闻名全国,位居全国综合批发市场第三位,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现正致力于发展现代物流形式,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一座历史古城正在以昂扬的姿态和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发展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浩浩沂蒙,绵延八百余里,中部有蒙山胜景,层峦叠翠,景色秀美,古来为道家养生之地;东部有沂水拖蓝的沂河,两岸土地肥沃,稻麦飘香,渔歌唱晚。数千年来,勤劳纯朴的沂蒙人民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并受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烹饪思想的影响,继承儒家的文化体系,创造了灿烂广博的饮食文化。
古老的沂蒙山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有的饮食文化,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来一展才华,吟诗作赋。在孔子“登东山(蒙山)而小鲁”之后,李白、杜甫携手翩然而来,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千古诗句,李白更是为兰陵镇的美酒佳肴而吸引,乐不思蜀,以至醉卧兰陵“不知何处是他乡”,醉出一段极致。历史上,诸葛亮、王羲之等名人都出生在这里,他们为沂蒙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物产的丰富、食俗的久远、使沂蒙人民流传下来许多独具特色的食品,如:糁、八宝豆鼓、民间伏酱、六姐妹煎饼、莒南锅饼、沂水丰糕、郯城挎包火烧等都是沂蒙独有的地方小吃;能登大雅之堂的沂蒙菜有:光棍鸡、蒜泥鱼、烩肉丝鱿鱼、蒙山全蝎、莒南炉肉等都是土生土长的民间特色菜;档次较高的饭店流行的新潮菜有:果味银杏、灯笼虾片、龙珠鲍翅、清汤乌穗、桃源焖鱼头、甲鱼丸子等已成沂蒙美食的新族。沂蒙名厨在全省及全国各类烹饪大赛中制作的氽芙蓉黄管、氽西施舌、龙舟鲍翅、雪蛤银杏等分别获得金、银、铜奖。这些获奖菜无疑都成为沂蒙珍馔风味中的“阳春白雪”。
当前,沂蒙烹饪老字号的饭店多保持特色传统,如临沂老酒店、沂州老菜馆、琅琊大酒店等。后来大批新建的饭店起点较高、菜式新颖。如陶然居大酒店、荣华大酒店等星级宾馆。整体上是北方气息浓厚,近年来受川、粤菜系的影响,出现了多菜系共存的局面。近年来,沂蒙厨师对过去史书记载的古老菜系、烹饪方法,进行了挖掘整理,恢复了一些历史名吃;同时,注意外学内创、刻意求新,结合地方风味,创造了一些新式菜,为古老而又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沂蒙菜增添了新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除兰陵老字号的兰陵酒外,还有沂蒙老曲、银麦啤酒、金银花茶等颇具特色的美食,为沂蒙山区悠久的饮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独特的沂蒙饮食文化,是辛勤的沂蒙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实践的结果。但上千年的饮食文化、技艺,其史料多数散乱不全,传统技艺颇多失传,将其搜集整理,并系统归纳绝非易事,该书编者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沂蒙美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由于受时间、资料、水平限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但本书编者志在弘扬沂蒙传统饮食文化,使之不断得到继承和完善,这无疑是为沂蒙饮食业的繁荣做出了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