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新规划面积约4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36平方公里,包括珠港新城、东海岸新城、南滨新城;起步区12平方公里,包括珠港新城、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和南滨新城起步区。规划期近期至2017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展望至2030年。预计到2030年,新区常住人口达100万人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050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珠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形成若干500亿元和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成为引领粤东走向现代化的新兴增长极。
从空中俯瞰汕头,这座城市“一湾两岸”的城市布局,宛如伸出的双臂,将相当于5个杭州西湖那么大的海域揽入怀中。千百年来,无数先民从这个海湾扬帆起航,在寻求财富与机遇的同时,也将潮汕人的血脉和文化撒播到世界各地。
现今,一座地跨两岸,占地480平方公里的海湾新区正从这里崛起,它不仅是汕头城市“扩容提质”的重要平台,也将成为支持海外潮人乃至全国侨胞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的发展平台,成为新时期华侨经济文化发展的典范。目前,作为海湾新区组成部分的各新平台进展顺利,为全面推进海湾新区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汕头规划建设汕头海湾新区,是汕头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城区扩容提质、聚集发展、率先崛起,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加快汕头东部新城重大平台建设,增强对粤东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
整个海湾新区总规划面积约480平方公里,形成以东海岸新城、珠港新城、濠江滨海新城、中国锆城、澄海六合新城、粤东物流新城、南澳实验区等构成的“六城一区”七大功能组团的空间布局,将建成全国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全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粤东现代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粤东是汕头港的直接经济腹地。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跨越发展战略。2007年5月,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城市群,形成沿海经济新的增长带。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发展临港工业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支柱产业。”汕头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著名侨乡,对外开放港口城市,重要的外贸口岸,是广东省东部地区经济贸易、文化和交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市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海陆空立体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港口是汕头市的核心战略资源。根据粤东区域发展需要和我市打造粤东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计划通过6到7年的努力,将汕头港打造成为东南沿海亿吨大港。为此,将新建20个左右万吨级以上泊位,配套相应的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持系统,港口总通过能力争取达到亿吨,集装箱达到300万标箱;码头等级达到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5万吨级煤码头和5-10万吨级石化码头。建成具备运输组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临港工业、保税加工、现代物流、通信信息、综合服务、商贸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的东南沿海深水大港。 围绕打造亿吨深水大港这一目标,我市将根据汕头港货源腹地的产业结构,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重点建设广澳港区和海门港区,努力打造粤东“四个基地”:一是以广澳港区5万吨级、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为依托,建设粤东集装箱基地。二是以广澳石化区和海门石化区为依托,建设粤东油气和液体化工原料仓储和转运基地;三是以华能海门电厂煤码头为依托,建设粤东煤炭中转基地;四是以对台货运直航和保税区为依托,建设粤东对台物流基地。通过港口“四个基地”的建设,以大港口、大物流增强汕头粤东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