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物流,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的生产资料供给、农民日常的日用工业品需求,更关系到农产品的对外流通和农民的收入增长。发展农村物流、加快农产品流通、打通农产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商流向现代物流实现转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此外,发展农村物流对促进农产品升值,增加农民收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建立双向流通的物流体系
农村物流是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包装、加工、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及其相关一切物流活动的总称。农村物流由农业生产资料物流、日用工业品物流、农产品物流构成,这三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比其他物流,农村物流是个双向流通的体系,既要解决如何将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输入农村的过程,又要负责如何将农产品输出农村。因此,农村物流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这一鲜明特点,建设双向流通的物流体系,提高既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与城市物流有效对接。
2第三方物流和共同配送模式是方向
物流运营主体和配送模式是决定农村物流运营效率的核心要素。随着农村物流的深入发展,当前宁波农村物流运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除了邮政企业、原有的交通运输企业和农资企业,专门服务于农业生产生活的小件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输户也快速兴起。然而,总体而言,农村物流运营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下、物流网络覆盖面有限,通常采用传统的直接配送模式,物流资源利用不足、效率低下。当前农村物流运营主体与农村物流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匹配。
未来发展农村物流,需要加快培育农村物流市场的运营主体。积极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发展共同配送模式,既有利于物流运营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又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创造农产品的第三利润源。同时还要创造有利的制度和市场环境,支持和培养农村物流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其规模大、功能全、技术先进、现代化程度高的优势,对农村物流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
3大力发展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和关键,包装、流通加工、运输、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每一项物流功能的具体实现,都有赖于物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物流技术的投入。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市已初步形成了相应的物流网络框架。然而农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强、鲜活量多、不易储藏运输,这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尤其是缺乏物流资源集聚基地,运输组织固有场所较少,难以整合物流资源,不利于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率,从而导致物流服务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
为了提高整个网络体系的运作效率,宁波市需要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的网络体系。在县(市)建设物流分拨中心作为农村物流的物流枢纽(Hub),在乡镇利用邮政、供销等网点建设物流站作为网络的中间节点(如客运站),在较大行政村、供销超市、农资超市、农村集市等设置网点作为网络体系的终端收发站。同时利用农村公路作为配送通道有效连接三级农村物流网络的节点。此外,在网络节点的建设过程中还要投入更多先进的、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设备,包括叉车、托盘、液压车,以及针对生鲜农产品的冷藏、冷冻仓库等。
4建设物流服务信息平台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过去对农村物流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以及参与企业积极性不高、行业整体素质不高,现阶段农村物流建设严重滞后,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农户、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不能共享物流信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村物流运作水平的能力较低。
在未来农村物流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推动农村物流发展的积极作用,利用已有的互联网技术,加强通讯网络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村物流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和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运营主体之间共享资源、共用信息。将加工、整理、仓储、运输、装卸、配送、信息处理等有机结合,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除了基本的信息发布、数据交换,信息服务平台应努力发展智能配送、动态调度、库存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以帮助提高农村物流的效率。
5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保障措施
农村物流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社会性和公益性,政府有必要制定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大力支持农村物流快速健康发展。然而,农村物流发展涉及到交通、经贸、农业、邮政等多个相关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缺乏紧密的沟通和协调,往往造成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等现象。
因此,为了支持农村物流的发展,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涉及的各个部门,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保障措施。这些保障措施可以包括物流运营的规范化条例、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先进物流技术与信息(尤其具备基础性和公共性)的专项资金以及为提高运营主体的管理运营效率而提供的培训服务等。
农村电商的物流配送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农村产业发展,要依托于现有农业资源,因而规划中要求资源整合、政策集成,改善装备技术条件,创建500个左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第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园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培育300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第三、农产品加工业提升
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集成度高、系统化强、能应用、可复制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在农牧渔业大县(市)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打造一批国际农产品加工园,创建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第四、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
物流产业是农村的短板,同时也是农村急缺的体系,对农产品运输、贮存起到关键性作用,因而有条件的农民可以在产品冷链上发力。目前,国家支持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将建设30个全国性和70个区域性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第五、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农家乐、钓鱼场,农业观光区,是生态农业的重点布局之策,“十四五”将推进建设300个休闲农业重点县、1500个美丽休闲乡村,推介1000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第六、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
农村要发展,靠的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扶持,更需要激发内生动力,让农民自己主导农村发展,所以对于农村人才要加大培育力度。将打造1500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培育10万名农村创业创新导师和100万名带头人,带动1500万名返乡入乡人员创业。
农产品物流期间的时间,是否能保证到消费者收到产品的时候,产品依然完好。随着农村电商规模交易的不断扩大,无论是电器、化肥、种子等生活生产物资在线购买产生的下行物流,还是粮食瓜果、农产品、畜产品等农副产品在线销售产生的上行物流,农村物流配送市场需求增大,同时存在也很多问题。
农村电商物流最主要的问题是道路、车辆、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物流技术落后。长期以来,很多农村地区的物流跟不上进度,而且信息方面也比价闭塞。物流网络不健全,仓储基础设施差、交通落后、收费昂贵,而且农村电商物流技术非常落后,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冷链物流系统,很难做到运输中对食品保鲜,对于需要冷藏保鲜的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来说是非常不好的因素。
农村电商物流发展主要是要加快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现代化物流技术水平。对于农村冷鲜链物流系统进行改进,分化专业化。应该在农村多数开设物流点。应对农村农企、农民生产居住地分散等问题。建立规范化的物流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农村电商物流信息化,现代化。再者农村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对于发展电商物流,除了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需要构建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从揽件、入库、分拣、运输、配送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物流信息管理,做到信息实时发布,物流全程跟踪,严防出现货物丢失或是送达货损货差的现象。
推进农村物流发展,对于农村手工艺品、农副产品的推广有重大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助农扶农。物流和产品能够协调完善,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大众消费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