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不包含任何AT&T的代码。可以说它是正统的UNIX后代。而Linux是由一个芬兰Helsinki大学的学生Linus Torvalds开发的UNIX的克隆。在Linus上大学的时候,由于AT&T与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在BSD版权问题上发生了法律纠纷,导致BSD的源代码还不能自由使用,所以Linus写了他自己的UNIX版本(事实上,FreeBSD和Linux严格意义上不能叫做UNIX,因为UNIX是The Open Group的注册商标)。 FreeBSD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包含了从开发工具到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它由一个软件开发的核心团队来维护,整个原始程序代码会有组织地进行更新,所以程序代码比较有一致性。FreeBSD主要是由它的核心小组来发布。而Linux只是一个内核,是由Linus Torvalds个人维护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Linux中还加入了许多GNU的东西。所以Linux更确切的称呼应该是GNU/Linux。Linux有很多发行商,像Redhat,SuSe,Caldera,Debian,Slackware等等,它们互相之间是不兼容的,各个厂商都加入了很多自己的东西。所以说Linux正在像当年的UNIX一样走向分裂。不过,幸运的是已经有权威人士意识到了这一点。 FreeBSD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坚如磐石的系统。它的技术性能是有目共睹的,十几年的开发使它成为一个“坚如磐石”的网络操作系统,有许许多多的大网站和ISP在运行着FreeBSD,免费和开放的特性使得它成为商业计算和科学研究的极佳平台。Linux是一个不断开发中的系统,全世界许许多多的Linux爱好者在给它加入新的特性,但给人的感觉是它还没有长大成人。Linux的起源更多的包含了一种黑客精神,而FreeBSD则纯粹是从理论团体中走出来的,带有更多的学院派色彩,而且它的发展和计算机研究部门联系非常紧密,而不是黑客们随心所欲的结果。当各公司开始雇佣黑客来安装和管理互联网时,他们会比较自然地想到Linux这个老朋友,而不是(在他们看来)死板的FreeBSD。 FreeBSD由于采用集中式的开发方式,所以FreeBSD的安装方式比较清晰,直接和高效。但对于那些习惯于图形化安装方式的朋友来说,FreeBSD可能会让他们失望。如果你习惯了FreeBSD的安装方式,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的。Linux由于有很多的发行厂商,所以它的安装环境也是五花八门,有基于图形的安装界面,有基于字符的安装界面。各个发行商之间的安装方式还有所差异。如果你从一种Linux发行版转到另一种Linux发行版,你就可能需要学习一个新的安装工具。 由于FreeBSD曾经长时间地陷入了与AT&T的法律纠纷,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所以使得它不太为人所知。如果没有这场法律纠纷,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Linux了。因为FreeBSD陷入法律纠纷的时候,Linux只是刚刚萌芽。Linux一个完全新开发的系统,没有遇到任何法律上的纠纷,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它是唯一一个免费的UNIX类系统,深受黑客们的喜爱。 由于人们对FreeBSD的认识比较少,使用范围也比较小,导致了它在对一些新产品的驱动支持方面不如Linux。因为商业应用软件和驱动程序的缺乏,所以FreeBSD仍然运行着Linux的程序,不管是商业的还是非商业的。而Linux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并且得到了许多国际大公司的支持,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商业化软件可以使用。而且,发展速度相当快,一般一种新产品出来不久就会有相应的驱动程序可以使用。Linux不一定要运行FreeBSD的驱动程序。 FreeBSD拥有许多狂热的支持者,只要有谁敢说它没有Linux好,他们就会跳出来与之争辩。Linux也拥有许多狂热的支持者,只要有谁敢说它没有FreeBSD好,他们也会跳出来与之争辩。 总的来讲,Linux也是一个优秀的操作系统。至于,它比FreeBSD更优秀,这会引起很多人的争论。FreeBSD和Linux之间的不同更多的是哲学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概念方面的问题。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互相取长补短,现在许多人都运行着这两种系统。
[计算机网络之一] 网络基础知识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5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
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扩展资料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发展。
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
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协议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实现通信时事先达成的一种 “约定”。这种 “约定” 使那些由不同的厂商、不同的 CPU 以及不同的操作系统组成的计算机之间,只要遵循相同的协议就能够实现通信。
?TCP/IP、AppleTalk(仅限苹果计算机使用)、SNA(IBM)、DECnet(DEC)、IPX/SPX(Novell)
?分组交换是指将大数据分割为一个个叫做包的较小单位进行传输的方法。
?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rdards,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国际标准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但是没有得到普及,反而是随 Apanet 而生的 TCP/IP 协议在大学研究机构和计算机行业的推动下成为实际的业界标准。
?每个分层都接收由它下一层所提供的特定服务,并且负责为自己的上一层提供特定服务。上下层之间进行交互所遵循的约定叫做 “接口” ,同一层之间交互所遵循的约定叫做 “协议” 。
?协议分层参考了计算机软件中的模块化开发。
?单播、广播、多播、任播。
?一个地址必须明确地表示一个主体对象,在同一个通信网络中不允许有两个相同地址的通信主体存在。
?有层次性的地址方便高效地找到通讯目标(eg: 快递地址国家、省市区)
?MAC地址有唯一性但没有层次性。
?以太网、无线、帧中继、ATM、FDDI、ISDN。
?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接口卡),计算机必须有网卡才能接入网络。
?物理层面上延长网络的设备。将电缆传递过来的光电信号经过波形调整和放大之后传递给另一个电缆。
集线器 :提供多个端口的中继器。
?数据链路层面连接两个网络的设备。 不同网络可能采用了不同的数据链路,数据传输的速率可能完全不一样 ,网桥会缓存一个网段传输到另一个网段的数据帧,再重新生成信号作为全新的帧转发给另一个网段(这里我理解不同数据链路帧的格式不一样,所以网桥需要缓存数据并转换位另一个数据链路中的帧格式)。
?网桥的其他作用:
① 根据数据帧中的 FCS 检查数据帧是否已损坏,是则不转发;
② 自学习MAC设备来自哪些网络,并记录在地址转发表中(地址转发表记录硬件地址与网络的映射关系);
③ 过滤功能控制网络流量。
交换集线器 :每个端口都相当于一个网桥。
?网络层面上连接两个网络、并对分组报文进行转发的设备。
应用场景:广域网加速器、特殊应用访问加速、防火墙。
?将传输层到应用层的数据进行转发和翻译的设备。
代理服务器 :控制流量和出于安全考虑,客户端和服务端无需在网络上直接通信,而是从传输层到应用层对数据和访问进行各种控制和处理。
?研发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 ARPANET,取代容灾性差的中央集中式网络。
?单个网络无法解决所有通信问题,开始研究网络互连技术,出现了 TCP/IP,并首先被 BSD UNIX 采用,随之被广泛使用变得流程,所有使用 TCP/IP 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利用互连网相互通信。
?围绕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即 NSFNET(国家科学基金网),它是一个三级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这种三级计算机网络覆盖了全美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并成为互联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NSFNET 逐渐被商用的互联网主干网替代,政府机构不再负责互联网的运营。用户接入互联网需要通过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 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互联网交换点 的作用是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而不需要再通过第三个网络(如上图中的主干 ISP)来转发分组。
?所有的互联网标准都是以 RFC 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发表的,但并非所有的 RFC 文档都是互联网标准。
?制定互联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互联网草案
(2)建议标准
(3)互联网标准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额,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① 电路交换的起源
② 电路交换的特点
?在使用信道时,信道两端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线路上真正传送数据的时间比例很小,传输效率很低。
③ 电路交换的步骤
? 建立连接 (占用通信资源)→ 通话 (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释放连接 (归还通信资源)
?电报通信采用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整个报文被发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再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① 分组交换的特点
?把一个完整的报文划分为一个个分组,每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后,存在下来查找转发表,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② 分组交换的优缺点
优点:每个分组可以经过不同的路由,使得有更好的可靠性,也能充分利用网络性能。
缺点:分组控制信息有一定开销,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导致产生时延,无法确保通信时端到端所需的宽带。
① 广域网 WAN(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的作用范围通常为几十到几千公里,是互联网的核心,其任务是通过长距离运送主机锁发送的数据。连接广域网各结点交换机的链路一般都是高速链路,具有较大的通信量。
② 城域网 MAN(Metropolotan Area Network) 城域网的作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城市,作用距离约为 5 ~ 50 km。可以为一个或几个单位所用欧,也可以是一种公用设置,用来将多个局域网进行互联。目前很多城域网采用的是以太网技术。
③ 局域网 LAN(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一般用微型计算机或工作站通过高速通信链路相连(速率通常在 10 Mbit/s 以上),但地理上则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如 1 km 左右)。在局域网发展的初期,一个学校或工厂往往只拥有有个局域网,但现在局域网已非常广泛地使用,学校或企业大都拥有多个互连的局域网(这样的网络常称为 校园网 或 企业网 )。
④ 个人局域网 PAN(Personal Area Network) 个人局域网就是在个人工作的地方把属于个人使用的电子设备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因此也常称为 无线个人局域网 WPAN(Wireless PAN) ,其范围很小,大约在 10 m 左右。
① 公用网(pulic network) 电信公司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
②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某个部门为满足本单位的特殊业务工作的需要而建造的网络。这种网络不向本单位以外的人提供服务,例如,军队、铁路、银行、电力等系统均有本系统的专用网。
? 接入网(Access Network) ,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数据的传输速率,也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单位为 bit/s(比特每秒)(或 b/s,有时也写为 bps,即 bit per second)。
?1 kbit/s = 1 × 10? bit/s,1 Mbit/s = 1 × 10^6 bit/s,1 Gbit/s = 1 × 10^9 bit/s,1 Tbit/s = 1 × 10^12 bit/s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实际的数据量,单位同速率带宽。
?时延是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网络时延由几个部分组成:
??????? 网络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误区] 光纤的传播速率实际上比铜线要慢,但是光纤的带宽却比普通的双绞线要快,这是因为光信号的抗干扰性强,并且可以通过波分复用的信道复用技术,达到一路光纤传输多路信号的效果。
?时延带宽积表示信道中可以容纳多少比特。
?在计算机网络中,往返时间 RTT(Round-Trip Time)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仅仅单方向传输而是双向交互的。
?使用卫星通信时,发送时延很短,主要消耗在来回传播时延上,即往返时间相对较长。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种。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为零。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D0 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 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U 表示利用率,则
?U = 1 - D0/D,变形一下,有
?信道利用率不是越高越好,因为信道利用率增大时,网络时延也会增加,因为排队时延增大。所以当 U 趋于 1 时,D 会趋于无限大,所以 信道或网络的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 。
?费用、质量、标准化、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易于管理和维护。
①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②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③ 同步,即时间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① 各层独立;
② 灵活性好;
③ 结构上可分割开;
④ 易于实现和维护;
⑤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就是网络的体系结构。
实体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 :协议是水平的,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服务 :服务是垂直的,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
服务访问点 :SAP(Service Access Point),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