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城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西20公里邱集乡武平城村内,为三国时代英雄、武平侯、大将军曹操的封地。已历经1800多年风雨沧桑,依苍松翠柏,碑刻林立,不愧三国历史文化瑰宝。
河南省鹿邑
武平城故址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平城故址位于鹿邑县城西20公里邱集乡武平城村内。该村原名无命城,城南0.5公里为曹王庄,东1公里为刘福元,西0.5公里为丁庄,北1.5公里为白庄。白沟河东南向从城中穿过。1978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代光绪版《鹿邑县志》记载:“武平城,汉县。《水经注》:涡水又东,迳武平城故城北。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以此城为封邑。考《魏书·地形志》,武平正始(三国魏齐王曹芳年号,240一249年)中,置有武平城。据此,知武平尝废。至魏宣武时,始复置县。县既复矣,而境内又有故城,新旧建置不于一地,了无可疑。今之遗址,为汉为魏,则莫能定矣。”
今武平城地上仅存东北角一段遗迹,高2.5米,长62米,宽8米,东西走向。寻迹实测,城墙东部南北长330米,西部350米,南城墙与北城墙均长700米。整体为一长方形。东北部残存的城墙内,堆有绳纹板瓦和筒瓦、铜镟等物。板瓦为泥质灰陶。另外还有青砖碎块和泥质红陶片,器形已无法辨识。实地调查。城墙为土质夯筑而成,夯层10-15厘米,夯窝径约15厘米。由于绝大部分城墙无存,加之没进行发掘调查,故而对于城门建置、城内布局皆不得而知。
城内靠北有一片庙宇,建国前比较兴盛,有房100余间,碑刻30多通,大部为明清之物。1958年建玄武大闸时,碑刻基本毁完。由于碑刻被毁,庙宇始建年代亦无从考证。
武平城虽仅存很少遗迹,但对于研究三国魏晋时的历史地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春秋(前770~476年)
在太清宫集西北设治相,马铺北设治訾毋,大辛集东北设治鸣鹿,今县城东设治苦,属陈国。
战国(前475~前221年)
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置苦县,属颍川郡,后属砀郡。
秦(前221~前207年)
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由大泽乡挥师西进,克苦县。
西汉(前206~24年)
高帝元年(前206年),苦县属汉淮阳郡。
高帝十一年,苦县属兖州淮阳国,并于县西南置宁平县(今属郸城县)
文帝元年(前179年),改淮阳国为郡,四年复国,十一年又改为郡,其间苦县、宁平均隶之。
景帝二年(前155年),改淮阳郡为国,三年废淮阳国,苦县改属沛郡。
元康三年(前63年),淮阳复为国,苦县属之。
新莽时期(8~23年),改苦县为赖陵,属淮阳国。
东汉(25~220年)
建武元年(25年),赖陵复名为苦县,西部置武平县,治设武平城,与宁平县同属豫州淮阳国。
三国(220~265年)
魏景初二年(238年),苦、武平、宁平属魏豫州陈郡(国),后属谯郡。
西晋(265~317年)
武帝(265~289年),苦、武平先属豫州陈郡,后并入梁国。撤消宁平、分属苦、武平。
东晋(317~420年)
咸康三年(337年),改苦县为父阳,属豫州。
南北朝(420~589年)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至顺帝升明三年(479年),父阳、武平属宋豫州陈郡。
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年),改父阳为谷阳县,属兖州陈留郡。
隋(581~618年)
开皇三年(583年),武平属豫州谯郡。
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建置在今太清宫集,属谯郡。
开皇十八年,撤销武平县改县名为鹿邑。
大业十三年(617年),农民起义首领田黑社占据鹿邑,改县名为涡州。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邱集乡:邱集乡位于鹿邑城西25公里,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耕地面积4.3万亩,4.1万人。交通便利,南靠311国道,210省道穿境而过,许亳高速在境内有开口,北与中州明镇玄武镇接壤。公路已实现村村通,通讯设施齐全,网络功能齐备。水利资源丰富,清水河、白沟河穿境而过。邱集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三国遗址武平城是三国曹操武平侯封地
鹿邑县鹿邑县位于豫皖交界的河南省东部,属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东邻安徽亳州市,北与商丘市柘城县相连,得名于一个关于老子青牛私下凡间的传说。鹿邑县辖8个镇、12个乡,4个办事处:玄武镇、枣集镇、太清宫镇、王皮溜镇、试量镇、辛集镇、马铺镇、涡北镇、城郊乡、郑家集乡、观堂乡、生铁冢乡、张店乡、赵村乡、任集乡、唐集乡、高集乡、邱集乡、穆店乡、杨湖口乡、贾滩乡;太清农场、火王农场、前李农场、枣集农场、后狄楼农场,真源办事处,卫真办事处,鸣鹿办事处,谷阳办事处。县人民政府驻真源办事处。
邮编:477200
城市精神:努力创建和谐社会
现任县委书记:杨廷俊
现任县长:刘政
鹿邑县位于豫皖交界的河南省东部,属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东邻安徽亳州市,北与商丘市柘城县相连,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43′至34°51′,东经115°25′至115°37′之间。鹿邑东西长54.6公里,南北宽40.5公里,总面积186万亩(124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6万亩。鹿邑地质构造属周口盆地的一部分,北临太康隆起,与华北盆地开封凹陷相近,南界亳州-郸城大断裂,与郸城隆起相接,东连鲁西隆起,西接豫西隆起,鹿邑凹陷形似“萁状”,呈北东走向。以新生界地层为主,底部为中生界和上古生界地层。鹿邑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过境河流均注入淮河,又称黄淮平原。境内地势平坦、低缓倾斜,西北高、东南低,自然坡度为1/4500-6000。海拔37.4-46.5米。最高点在玄武镇崔庄,海拔46.3米;最低点在郑家集乡王竹园,海拔37.4米。高差8.9米。鹿邑县土壤有潮土、砂礓黑土两个土类,3个亚类(含黄潮土、褐土化潮土、砂礓黑土),6个土属(淤土属、两合土属、褐土化两合土属、黑底淤土属、黑老土属、褐土化淤土属),23个土种。鹿邑地表土壤养分含量是:有机质含量不高,富钾贫磷,氮素不足。PH值6-8,绝大部分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