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县有15个镇,9个乡,城关镇(行政机关驻地)、石湾镇、新塘镇、大浦镇、吴集镇、甘溪镇、杨林镇、草市镇、杨桥镇、霞流镇、荣桓镇、白莲镇、高湖镇、蓬源镇、莫井乡、踏庄乡、高塘乡、南湾乡、大桥镇、三樟乡、栗木乡、珍珠乡、石滩乡、德圳乡。衡东县,隶属于湖南省衡阳市,位于湖南东部偏南,居湘江中游的衡阳盆地与醴攸盆地之间。
风俗文化
影子戏是一种以渔鼓说唱与纸型或牛皮影子相结合的摹拟戏。声腔分道情、四平、神仙腔、昆腔及小调五类。明代,用渔鼓伴唱,多为一人班;清代为二人班,增加锣鼓、课子、胡琴,一人打锣鼓,一人耍菩萨(影型),甲唱乙和,绘影绘声。影型镂花古朴、细腻,为民间剪纸雕刻艺术珍品。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剧本等都被吸收为影子戏桥路,剧目多达2000余出。乡里人家有喜庆,必请班子入户,演唱一出或数出连台戏,左右邻居围而观之,很是热闹。
衡东土菜
衡东土菜源远流长。清朝时期,三樟黄椒就因清脆可口、色味俱全,被赐为“贡椒”。此外,杨桥麸子肉、新塘地皮子、草市豆腐、霞流咸蛋、石湾脆肚等土菜也早已成为代表菜。衡东人就地取材,开始大规模经营衡东土菜餐饮。
衡东话
衡东话是衡东县域的主流方言,属于湘语长益片。它与衡山话极为相似,两地原属同一区划,故也常常统称为衡山话。衡山话分为前山话和后山话,衡东县均使用前山话。衡东话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6个声调。朴素的农业元素和淳朴的人文风俗。
衡东县洣水镇有天然形成的几字型护城河,再通过人民对被洣水环绕的“几”字型河岸修建了洣水风光带,一条以天然为主、人工为辅、既实用又美观的护城河就建成了。洣水镇是衡东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于衡东县境最中央洣水河北岸,南与吴集镇隔洣水相邻,东部20公里处是罗荣桓元帅故居。衡东县洣水镇是一座新兴的城镇。始建于1966年3月至今已有50年历史,1970年9月,设立建制镇,1989年撤区并乡时原金花乡并入城关镇。城关镇农业兴旺,物产丰盈,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农作物以水稻生产为主,盛产大豆、花生、棉花、芝麻、油菜籽、红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