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黔两省交界之地,沅水支流渠江中游域。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其中苗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0%,主要分布在三锹乡一带。
三锹苗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赶进深山老林。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苗民在狩猎、伐木等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三锹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联想。于是他们模拟大自然的“和声”编成高低重叠的悦耳歌声,后来,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提炼,形成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和声。从此,苗族歌鼟便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流传于世。
靖州三锹一带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这里的苗族同胞酷爱唱歌,他们都是编歌唱调的能手。在苗寨,如果你想找到一个不会唱歌的姑娘,那比登天还难,相反,如果你想在苗乡找两个能够唱三天三夜的歌手,那是再科简单不过的事了。“饭养命,歌宽心”是苗家的口头语。他们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方式。他们在长期的歌唱中,养成了温厚、谦逊、互敬互爱、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高尚情操和品德,在寻求艺术美的过程中传承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歌文化。
靖州三锹苗族歌鼟按其音乐载体分类,可分为:茶歌、酒歌、山歌、担水歌、饭歌、款歌、嫁歌和三音歌八种。歌词为七言四句或多句,语言以三锹乡吴姓苗族语言为主,其它姓氏语言为辅。大多采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丰富,旁征博引,且寓哲理。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流传久远的故事歌,有歌颂英雄人物事迹的叙事歌,有表达青年男女互诉衷情的情歌等等。曲调则有十一种,因地方不同而异。演唱形式大多由低声部先起歌,中高中部后进入,多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
靖州“锹里”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黔两省交界沿线地区。这一带生活着近2万苗族同胞。
锹里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和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和压迫,苗族先民被迫迁入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成为“锹里”一带苗族的开山鼻祖。“锹里”苗民勤劳纯朴、爽朗豪放,是个“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民族。千百年来,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纯生活,促使苗族先民模拟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大自然“和声”以及在生产劳动、守猎中发出的音律,经过长期的选择与提炼,创造了独具韵味的苗族歌鼟(teng)。因此,歌鼟(teng)不仅是锹里苗民族群生息纪事、人际情感交流、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他们日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