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是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5公里。小兴安岭纵贯全境,行政区划面积3.3万平方公里。1948年开发建设,1958年建市,现在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即伊春市人民政府和伊春林业管理局合一,辖1市(县级)、1县、15个区、17个林业局,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1276309人。
伊春是座美丽的林业城市,是国家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这里因盛产珍贵珍树“红松”,被誉为“红松故乡”、“祖国林都”。在伊春市的嘉荫县,曾挖掘出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被称为“神洲第一龙”的黑龙江满洲龙,在其附近又新发现红松故乡了隐藏量巨大的鸭嘴龙、霸王龙、虚骨龙和甲龙的化石群。因而伊春又被称为“恐龙故乡”。这里山清水秀,林茂石美,四季风光如画。初春,冰雪动融、杜鹃盛开;盛夏,千山盎然、百水争秀;仲秋,层林尽染、姹紫嫣红;深冬,银装素裹、雪玉冰清。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以其原始、自然、粗犷、神奇而闻名遐迩。2000年,伊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伊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号称为“天然氧吧”。被誉为“祖国林都”、“红松故乡”。伊春市的市树、市花和市鸟分别是红松、兴安杜鹃和啄木鸟。
伊春市辖15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伊春市 面积39017平方千米,人口132万(2003年)。
伊春区 面积 100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邮编153000。
南岔区 面积3088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邮编153100。
友好区 面积2366平方千米,人口 7万人。邮编153031。
西林区 面积 457平方千米,人口 5万人。邮编153025。
翠峦区 面积1560平方千米,人口 5万人。邮编153013。
新青区 面积1181平方千米,人口 5万人。邮编153036。
美溪区 面积2259平方千米,人口 5万人。邮编153021。
金山屯区 面积1850平方千米,人口 5万人。邮编153026。
五营区 面积1040平方千米,人口 4万人。邮编153033。
乌马河区 面积1254平方千米,人口 4万人。邮编153011。
汤旺河区 面积1263平方千米,人口 4万人。邮编153037。
带岭区 面积1041平方千米,人口 4万人。邮编153106。
乌伊岭区 面积3162平方千米,人口 3万人。邮编153038。
红星区 面积3042平方千米,人口 3万人。邮编153035。
上甘岭区 面积1461平方千米,人口 2万人。邮编153032。
铁力市 面积6620平方千米,人口39万人。邮编153500。市人民政府驻铁力镇。
嘉荫县 面积7273平方千米,人口 8万人。邮编153200。县人民政府驻朝阳镇。
邮编:153000
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麓。面积6620平方千米。总人口39.7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铁力镇。邮编:152500。代码:230781。区号:0458。拼音:Tieli Shi。
行政区划
铁力市辖4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铁力镇、双丰镇、桃山镇、朗乡镇、年丰朝鲜族乡、工农乡、王杨乡。市境内有:铁力林业局、双丰林业局、桃山林业局、朗乡林业局、铁力农场。
历史沿革
铁力,俗称“铁山包”。在境南王杨乡和卫国乡交界处有一山丘,称“铁山”,其附近两河中间大小山丘连绵不断,统称“铁山包”。设治时,以其地辽代属“铁骊部”,遂名“铁骊”。1956年为更改生辟字和繁体字地名,改为“铁力”。
铁力一带,唐属黑水__,辽属东京道女真铁骊部,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代先后属呼兰城守尉和呼兰副都统管辖,为鄂伦春、蒙古族游牧之地。1891年4月(清光绪十七年三月),委派镇边军右翼统领领兵于铁山包驻防。1906年6月(清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将北团林子协领移驻铁山包,修建协领公署,“招抚庚子屯田逃亡之户,安插贫民小户”。1908年8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奏准,拟设“铁骊县,驻铁山包”。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2月10日,黑龙江省巡按使公署援照清末“设立铁骊县旧条”,裁撤铁山包协领,设置铁骊设治局,以余庆县安邦河以东地区为铁骊设治局管辖范围。隶属绥兰道。1929年2月,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1933年10月1日,将铁骊设治局改为铁骊县。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39年6月划归北安省管辖。1943年7月1日,将庆城县与铁骊县合并为庆安县。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设铁骊特别区。1946年6月27日,黑龙江省政府决定,将原铁骊地区从庆安县划出,恢复铁骊县,县政府驻铁骊镇,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划归新设立之绥化专区管辖。同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将铁骊县改为铁力县。1958年8月,撤销绥化专区,设立松花江专区,铁力县隶属松花江专区。同年9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铁力县,并入庆安县。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恢复铁力县,以原铁力县并入庆安县的行政区域为铁力县的行政区域,隶属松花江专区。1965年6月,改隶绥化专区。1970年4月,划归伊春地区管辖。1979年12月,撤销伊春地区,恢复伊春市,铁力县归伊春市领导。1988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铁力县,设立铁力市(县级)。由伊春市代管。
1992年,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西南麓。东北、东与伊春市接壤,东南、南与依兰县、通河县毗邻,西南、西北与庆安县以河为界。全市共辖5镇、4乡。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38.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67万人,占69%;满、朝鲜、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6%。市政府驻地铁力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铁力之名源于古代的铁利府与铁骊部。远在唐朝时期,渤海国曾设置铁利府。辽代,在黑龙江流域曾有著名的铁骊部(一般考证在今呼兰河上游,南至松花江北岸地区)。唐代的铁利府与辽代的铁骊部均为今名铁力的渊源。
此地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战国时期属貊地;汉时为秽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底地;晋时为寇漫汗地,后魏北齐属勿吉地;隋属__七部中的黑水部;唐时属黑水__;五代迄辽属生女真地;金属上京会宁府管辖;元时属斡赤斤分地;明代奴儿干都司于此地设置了哈郎卫和阿者迷河卫。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屯田兵开垦后,于铁山包设置铁山包协领。光绪三十四年(19O8年)拟于铁山包设治,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民国二年(1913年)铁山包以西属庆城县管辖,民国四年(1915年)由庆城县忻置铁骊设治局,隶属黑龙江省绥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铁骊设治局直隶黑龙江省管辖;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县治改组,成立铁骊县公署,仍隶属于黑龙江省,为丁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滨江省公署,将铁骊划归滨江省所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增设北安省,又将铁骊县由滨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东北光复后,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铁骊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九五六年改“骊”为“力”。
2000年,铁力市辖5个镇、4个乡:铁力镇、神树镇、双丰镇、桃山镇、朗乡镇、王杨乡、卫国乡、工农乡、年丰朝鲜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35460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铁力镇 96611 双丰镇 37717 桃山镇 38501 神树镇 21729 朗乡镇 49325 年丰乡 12848 工农乡 9602 王杨乡 14250 卫国乡 9069 铁力林业局虚拟镇 16510 双丰林业局虚拟镇 10565 桃山林业局虚拟镇 12127 朗乡林业局虚拟镇 16523 铁力农场虚拟乡 9224
2021年2月18日,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出炉,铁力市上榜。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铁力市上榜。
2020年12月22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铁力市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11月25日,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铁力市上榜。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铁力市入选。
2020年6月,铁力市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东北抗日联军片区)。
2019年10月29日,铁力市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8年2月22日,铁力市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